巴氏銀鮈保育情形與成果
三河分署111年7月於烏溪右岸進行棲地復原,是國內首度嘗試巴氏銀鮈棲地復原作法。
112年辦理「烏溪水系水域關注物種之生態措施及棲地調查」計畫,進行棲地復原區生態監測、庇護所規劃建置、乾涸魚隻搶救等工作及簽訂保育合作意向書進行後續維管監測作業;執行期間邀請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及所屬臺中分署、南投分署參與審查會提供意見及現勘討論,相關工作成果如下所示:
一、 棲地復原
與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臺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合作,111年7月由三河分署於烏溪右岸進行棲地復原,在高灘地開挖長1,100公尺、寬3-10公尺、深1公尺的蜿蜒明渠。是國內首度嘗試巴氏銀鮈棲地復原作法,並監測相關植生與魚類組成變化,供未來相關作為的參考。
二、 建立庇護所
計畫執行期間邀請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中分署、南投分署參與審查會提供意見外,於112年4月6日邀集臺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與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南投分署進行初步勘查與討論,並於112年5月26日擴大邀集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保育管理組、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中分署、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南投分署、臺中市政府農業局與臺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一同勘查討論。
規劃可行之3處域內庇護池與2處域外庇護池,其中1處域外庇護池(三河分署雨水收集池)於112年11月1日啟用,放入營救之巴氏銀鮈後已有自然繁殖,保守初估約有800隻。
1. 3處域內庇護池:
位於烏溪中下游左岸高灘地上,代號分別為毛蟹池(長106m,寬15m,深1.5m)及自來水池(長97m,寬21m,深1.5m),底質與植生等特性也非常符合巴氏銀鮈棲息的條件;另1處則位於右岸同安厝開口堤處的生態池(長53m,寬8m,深0.5m)。
2. 2處域外庇護池:
分別為三河分署雨水收集池(長25m,寬3m,深0.7m)與旱溪排水生態池長(5m,寬2m,深1m),前者鄰近草湖溪,後者則鄰近旱溪,皆為烏溪流域的範圍。
三、 魚隻營救
112年度枯水期在烏溪乾涸河段進行6次營救共16隻巴氏銀鮈。
四、 後續監測計畫
由與三河分署簽訂烏溪流域瀕危淡水魚類保育合作意向書之臺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協助後續庇護池維管、魚隻搶救與生態監測作業。
五、 公開影片欣賞
巴氏銀鮈棲地類型、覓食行為、烏溪溪尾橋棲地、魚類組成調查等相關影片之連結QR-code,其在youtube網站為公開之資訊,另以巴氏銀鮈為關鍵字搜尋亦有其他相關影片可供觀賞。
113年度巴氏銀鮈保育作為
營救統計表
回放、移轉統計表
1
回放
原棲地河段
113年6月3、10、11日
90
分署域外池
2
移轉
旱溪域外池
113年6月11日
20
3
A.溪尾橋上游約1.36kM左岸
B.溪尾橋下
113年8月20日
A.56
B.100
(3~5cm個體)
4
A.溪尾橋上游約745M左岸
B.溪尾橋下游貓羅溪匯流處
113年9月5日
A.22
5
A.溪尾橋上游約680M左岸
113年9月27日
A.63
B.52
6
A.溪尾橋下游約500M右岸(復原水路)
B.溪尾橋下游約1.17KM
113年10月25日
A.60
B.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