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固定樣站調查與生態敏感情報地圖產製應用
為配合水利署推動中央管流域整體改善與調適規劃,針對其管轄的26條流域範圍,建構水域生態情報圖資,盤點生態關注議題與物種整合分析,並依據分析結果,評析並建議各流域的生態專案調查需求。除確保防洪安全外,建立以生態調查資料為基礎的生態情報圖資,以預防或減輕工程施工前後對生態棲地造成的影響,使防洪安全與生態環境能夠並存。
- 建構水域生態情報圖資:為水利署轄管的 26 條中央管流域建構水域生態情報圖資,作為預防或減輕工程施工前後對生態棲地影響的基礎資料。這項工作旨在實現防洪安全與生態環境並存的目標。
- 盤點與整合分析生態關注議題與物種:進行生態資料蒐集、生態關注區域與棲地評估,並整合分析生態關注議題與物種。
- 評估及建議生態專案調查需求:依據上述分析結果,評估並建議各流域的生態專案調查需求。
- 針對特定流域進行專案調查與檢討:特別針對北港溪流域與朴子溪流域的既有關注物種與議題進行檢討,並啟動對應的生態專案調查。這些調查旨在取得生態基礎資料,建置生態敏感範圍圖資,以擬定河川流域保育對策,供後續河川治理工程的生態檢核使用。
- 檢討與精進現有生態調查成果:增加對中央管流域生態固定樣站調查與專案調查成果的檢討與精進。
- 建立與分析水域生態性指數:研討並建立適合中央管流域尺度的水域生態性指數。
- 推動資料公開與應用:將所有現地調查成果彙整後,建立資料表單檢核並進行資料公開作業。這些成果主要目的在於提供水利署轄下水利單位在進行相關工程時的生態檢核資料,作為工程全生命週期各階段生態情報圖資參考應用。

圖1 工作項目與辦理流程
流域環境情報地圖製作與應用輔導推廣
在兼顧治水安全的同時提升環境品質,已成為當前治理工作的重點目標。在此趨勢下,經濟部水利署推動了「流域環境情報地圖製作指引」,要求各河川分署提交相關圖層,以確保資料的準確性與一致性,並作為政策推動、工程規劃及地方治理的重要基礎。以「強化圖資品質、提升應用價值」核心目標。
- 強化圖資品質與一致性:透過對各河川分署提交的情報地圖進行檢核與補正,確保資料的準確性與一致性。這包括整合基礎圖層內容,並研擬精進檢核流程與作業方式,以提升圖資製作效率。自動化檢核程式的建置亦是為此目的服務。
- 提升圖資應用價值與整合:透過標準化、制度化的方式,推動圖資整合、流程精進及跨單位共享。這將支援水利署整體智慧水管理與流域治理資訊平台的政策方向。
- 銜接水利署整體政策方向:本計畫延續過往年度成果,並與水利署「智慧水管理」及「流域治理資訊平台整合」等整體政策方向相銜接。
- 促進跨單位共享與決策支援:透過情報圖資的標準化與資料品質提升,強化跨單位共享機制及後續的決策支援效能。地圖包與情報集將作為政策執行與資源配置的基礎資料,並提升中央與地方在水環境治理上的溝通與協調效率。
- 納入民眾參與與在地意見:積極運用Google Maps、Google Earth等開放式工具,在工作坊與走讀活動中蒐集地方議題與民眾回饋,以補足官方圖資的視角,提升情報地圖的互動性與實用性。同時,流域情報地圖的業務需求和目標也兼具作為資訊整合與展示平台以及蒐集民意、反映在地議題的功能。
- 修正與優化製作指引:根據實際的檢核經驗、推廣交流成果以及各河川分署的實務操作意見,提出「流域環境情報地圖製作指引」的修正建議,作為指引持續更新與制度優化的依據。這包括簡化地圖包主體架構、重整圖資分類、明確區分「必要圖資」與「選要圖資」,以及依據最新標準精簡圖資內容。
- 推廣教育與深化應用:透過宣導活動與教育教材的推廣,增進大眾對流域環境議題的認識與參與意願,共同推動情報地圖機制在地方治理與環境永續發展上的深化應用。

圖2 流域地圖包圖層架構

圖3 流域環境情報地圖主題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