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緣起
依照現行水利法相關規定,伏流水以地面水管理,其開發侷限於河道內,開發型式採取4種如水平式集水管、寬口井、輻射井、集水廊道,為了提高伏流水應用,本計畫將依伏流水物理特性進行多面向調查,以科學論證方式探究地面水與伏流水關係,期望能擴大伏流水區域定義。
計畫目的
本計畫目的為透過多面向調查與探討,完成地面水與地下水關聯評估,定義伏流水擴大區域之範圍,目前初步定義擴大伏流水區域為「與河川水(或地面水體)緊密互動之水道下、地面下(或流通性良好的舊河道內)之水體為伏流水,其存在或流動受河川水影響顯著。」,利用前述之探究方法與定義擴大範圍至河道外。
主要工作內容
本計畫主要工作項目如下:
- 現地補充調查
- 增設臨時地面水觀測站
- 增設臨時地下水觀測井
- 二維地電阻補充舊古河道大範圍區域調查
- 河川交換機制調查
- 水文地質模型建置
- 水文地質模型建置
- 地面水與地下水間關聯性評
- 評估伏流水開發區位之潛能量
將河川水與地下水體「緊密互動」之定性陳述定量化。

圖1 本計畫整體流程圖
計畫預期效益
- 完成地面水與地下水交換機制與敏感分析。
- 完成河道內外伏流水潛勢區評估因子。
- 評估河道內與河道外具有伏流水(潛伏流)潛勢區域。
- 評估伏流水(潛伏流)開發區位之潛能量、取水策略以及規劃可開發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