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緣起
以大臺北防洪水工模型為基礎進行科技展示環境場域規劃,開發沉浸式創新互動體驗應用服務,期望讓參觀者來訪時不僅是被動地觀看平面圖像或文字的展示內容,還可以透過沉浸式創新互動體驗展示手法(例如互動屏幕、互動式教具(沙箱等)、擴增實境(AR)體驗等),來了解大臺北防洪計畫及相關防洪防災概念或者其他展示內容,讓參觀者有獨特創新的參觀體驗。
計畫目的
本計畫利用新店辦公區的水工大樓室內及戶外水工模型區域,提升空間使用效率,營造多元化的展示環境,並提供公眾優質的休閒學習場域。本計畫主要目的包括:
- 讓大眾了解從歷史到現代治理的淡水河,講述與水共存的智慧。
- 提供公眾深入了解大臺北防洪計畫及防洪防災概念的參觀體驗。
- 完成大臺北防洪科技展示的規劃與設計施工。
- 開發沉浸式與多媒體互動體驗應用服務。
主要工作內容
本計畫主要工作內容為:1.沉浸式展示內容規劃;2.展示內容設計施作。依主題「城市之河五部曲:水之利、水之害、水之術、水之藝、水之道」,執行場域(大廳、室內與戶外)的設計規劃與施作、軟硬體互動體驗設施(多媒體及與動道具)及教育推廣(文案與導覽)。
園區規劃:主要分為室內區及戶外區域,室內區為多媒體防洪防災展示區,戶外為防洪模型學習教育區,如圖1。
展示主題:展示內容有三大主題,一樓空間展示方向主要藉由教具及多媒體展示讓遊客了解大臺北地區防洪治水歷程及水利相關知識(圖2及圖3);戶外則透過現地參觀及擴增實境(AR)體驗水工模型試驗場地(圖4),讓遊客了解防洪計畫之重要性。

圖1 園區分區平面圖

圖2 展示廳實景

圖3 數位沙箱

圖4 以手機於戶外開啟AR畫面情形(白天與夜晚的使用畫面)
計畫預期效益
- 完成科技展示館規劃、設計、布置,提供具有科技感或含有水意象的視覺風格設計、沉浸式空間、豐富的內容、多元創新的展示手法,以及多媒體互動體驗空間,提供民眾一處融合科技展示和互動體驗的優質休閒學習場域。
- 建置多媒體螢幕,加深室內沉浸感受、以及AR擴增實境導覽,透過科技加深參觀印象,提升民眾對防災防洪的認識,以及與水共存的智慧。
- 辦理導覽解說教育訓練,使新店辦公區水工大樓的相關同仁及相關人士能對室內的展區空間、戶外場地的系統操作方式有所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