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情防洪水文情境分析與應用
應用 TCCIP 提供之降尺度雨量資料,進行全臺中央管流域氣候變遷下降雨量變化分析,建立臺灣氣候變遷防洪水文情境分析架構,以掌握氣候變遷對中央管流域防洪安全衝擊評估,作為流域調適規劃氣候變遷調適目標之參考。
- 蒐集彙整分析國際案例:
- 說明氣候變遷情境與固定增溫條件。
- 探討臺灣氣候變遷水文情境資料與設定建議。
- 評估 IPCC AR6 情境下氣象水文衝擊。
- 蒐集並分析國家或全球尺度的衝擊評估報告,以了解國際上評估氣候變遷對暴雨與洪水流量衝擊的結果與做法,例如美國、歐洲環境署、紐西蘭環境部、加拿大環境與氣候變遷部以及聯合國氣候變遷委員會的報告。
- 中央管各流域氣候變遷降雨量變化分析:
- 針對 26 條中央管河川進行氣候變遷下降雨量變化分析,包含其幹流長度、流域面積及流經縣市等基本資料。
- 呈現動力降尺度暴雨衝擊分析成果。
- 呈現統計降尺度暴雨衝擊分析成果。
- 比較不同降尺度產品的分析結果。
- 探討短延時暴雨衝擊特性。
- 附錄中也提供了 26 條中央管流域的動力降尺度與統計降尺度暴雨分析結果。
- 氣候變遷降尺度雨量與流量分析方式與架構之研提與案例分析:
- 研提氣候變遷下的防洪水文分析架構與流程。此架構主要分為兩大部分:
- 氣候變遷下暴雨分析:包含流域控制點網格對應、基期與未來暴雨頻率分析以及計算情境暴雨增量。建議在暴雨特性探討上採用統計降尺度資料,因其較能合理反映氣候變遷的不確定性。
- 洪水流量分析。
- 進行案例分析,以了解氣候變遷對於設計暴雨與洪水流量的衝擊。
- 此外,報告也提及未來可配合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NCDR) 已完成的河口不同重現期暴潮位資料,進行水理演算,以評估氣候變遷對於河道風險的衝擊。

圖1 26條中央管流域河口之統計降尺度設計暴雨衝擊分析結果

圖2 全臺四大分區統計降尺度2日降雨增量百分比(%)
SRH-ONE二維水理模式發展應用與推廣
臺灣的水環境具有河道坡陡、流急及強降雨的獨特特性,這使得在颱洪時期經常需要同時承受淹水、土石流及坡地崩塌等複合型災害的襲擊。隨著自然及社會環境的變遷,河川管理與水資源應用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因此,水利工程的課題分析與決策管理,往往需要數值模式的量化分析作為輔助。為實現中央管流域整體改善與調適的目標,例如水道、土地洪氾、藍綠網絡保育及水岸縫合等議題,必須開發整合流域分析數值模式,以進行河川管理的定量及定性分析。延續歷年臺美第八號附錄的技術研發成果,致力於開發與整合 SRH (Sedimentation and River Hydraulics) 數值模式,並將這些整合開發的數值模式推廣應用於國內相關單位。這不僅能落實臺美水利技術合作的成果移轉,也為流域整體改善與調適規劃及河川管理決策提供重要的科學參考。
- 開發與整合適用於臺灣水環境的流域分析數值模式:
- 延續臺美合作成果並進行技術移轉:延續歷年臺美第八號附錄技術研發成果,並配合其執行期程,落實研發成果的技術移轉。
- 整合多維度數值模式:開發與整合 SRH (Sedimentation and River Hydraulics) 系列數值模式(包括 SRH-1D、SRH-2D、SRH-3D、U2RANS,以及正在開發中的集水區模式 SRH-W 和河口模式 SRH-Coast)。這些模式需適用於臺灣獨特的水環境特性(如河道坡陡、流急及強降雨等)。
- 提升河川管理與決策分析能力:
- 輔助課題分析與決策管理:開發整合流域分析數值模式,以量化分析輔助水利工程的課題分析與決策管理,應對複合型災害(淹水、土石流及坡地崩塌)的襲擊。
- 支援流域整體改善與調適規劃:為中央管流域整體改善與調適規劃(包括水道、土地洪氾、藍綠網絡保育及水岸縫合)提供定量及定性分析,以協助河川管理決策參考。
- 建置友善的操作介面與完善的使用手冊:
- 開發整合操作介面 (SRH-One):初步開發流域整合分析數值模式操作介面,簡化 SRH 模式操作環境建置,精進多元模式使用者介面,解決水利工程人員在學習多維度模式操作上的困難。
- 編纂中文版操作手冊及案例:編纂 SRH-2D 水理、動床模式,以及 SRH-1D 及 SRH-3D 的中文版操作手冊及應用案例,提供本土化教學示範,增強使用者學習成效。
- 推廣應用數值模式與提供技術諮詢:
- 擴大模式應用範圍與使用者族群:將數值模式應用推廣至國內相關單位(如水利署、所屬機關、顧問公司、研究單位、大專院校等),並由以 SRH-2D 為主,擴展至 SRH-1D、SRH-3D 及 U2RANS。
- 提供專業訓練與技術諮詢:透過種子學員專業訓練、課題導向模式分析、應用成果回饋與交流等推廣課程,以及技術諮詢服務,強化數值模式功能並擴展其應用範圍。

圖3 SRH模式使用推廣

圖4 SRH模式跨域模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