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水利相關人物歷史典故

  • Deault

    曹公圳-曹謹

    曹謹
    曹謹

    曹瑾像 來源:五夢網
    曹謹,原名瑾,字懷璞,後改為謹,字懷樸,號定庵,河南省懷慶府河內縣(今沁陽市)人,生於清朝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農曆九月二十六日,卒於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農曆潤四月十八日,享年六十三歲。歷任直隸、福建、臺灣等地知縣,是清朝一位愛民如己的賢吏,也是一位水利工程專家。

    道光十四年,台灣府知府,熊一本,比曹謹早三年到台灣任職,對整飭治安,增加農作生產有深入的研究。他知道台灣土地肥沃,只要風調雨順,稻作有收成,戶戶蓋倉儲糧,不虞糧食匱乏。唯一遺憾的是:這些農民只知道依照季節種稻,卻除了少數靠近埤塘的的稻田不怕缺水灌溉外,大多數是看天田。春耕看老天爺下點雨,迅速插秧搶種,萬一生長期間不下雨,稻子就枯槁,收成也就沒指望啦。熊一本曾一而再,再而三的勸導農民鑿陂塘、修水圳,以利農耕,但是所有的農民狃於積習,聽不進熊一本知府的諄諄勸導。道光十六年,果真久旱不雨,收成欠佳,廣大的嘉南平原一百餘華里受災,因此盜賊猖獗,民不聊生。因此,當曹謹西元1837年被派往台灣,擔任鳳山縣知縣晉見他時,他特別對曹謹強調:「弭盜莫如足食,足食莫如興水利」,曹謹點頭默許。

    曹謹

    曹謹巡視曹公圳 來源:台灣水利鼻祖—曹謹
    到任之初曹謹便四處訪察民情,結果他發現,此地雖然平原廣闊,卻沒有水利設施,難怪一遇到乾旱,就沒有收成。在該年三月時,他巡視到高雄縣九曲堂附近時,見到下淡水溪(今高屏溪)溪水充沛,認為是上天所賜,忽然靈機一動,便派人著手計畫修築灌溉農田的水圳,遊說地方仕紳捐地出錢,召集年輕壯士、巧匠掘地建埤,引水開渠,以便解決百姓乾旱飢荒的問題。

    這套灌溉系統歷時兩年終於完工,全長130多公里,四年共計修築九十條圳道。台北塯公圳仿造鑿築。雖然一開始曾遭到部分鄉民反對,但圳溝鑿通之後,許多地區都得到灌溉的好處,大家便非常歡迎。不久,兵備道兼提督(台灣最高的行政長官)熊一本前來勘查,對曹謹興建水利的功勞十分讚許,於是把這一整套水圳命名為「曹公圳」,還刻碑紀念呢!幾年之後,原來的曹公圳水源已不夠灌溉,曹謹又集資開築一圳,叫做「曹公新圳」,而先前開墾的就稱為「曹公舊圳」。

    • 昔日灌溉清代鳳山城的曹公圳現況  來源:台灣水利鼻祖—曹謹 昔日灌溉清代鳳山城的曹公圳現況
      來源:台灣水利鼻祖—曹謹
    • 鳳山市曹公路上的曹公廟,對面即為曹公國小  來源:台灣水利鼻祖—曹謹 鳳山市曹公路上的曹公廟,
      對面即為曹公國小
      來源:台灣水利鼻祖—曹謹

    當時曹公新圳堪稱台島內最大的水利工程。灌溉遍及現在的高雄市鼓山區、三民區、左營區及楠梓區。日據時代以高雄作為南進基地,擴大建設規模,對於曹公圳 路和埤塘設施也投入相當多資本進行整建。由於曹謹在任內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愛戴,後來,在他被調往別處做官時,縣民還紛紛趕來為他送行,由於送行的人太多,甚至馬路都被堵塞了﹗。

    曹謹已成為鳳山地區家喻戶曉的賢明知縣,鳳山市區有:「曹公廟」「曹公路」、「曹公國小」、「曹公里」、「曹公巨樹」來紀念他。

    • 曹公路 來源:飲水思源-曹謹與曹公圳的故事 曹公路 來源:飲水思源-
      曹謹與曹公圳的故事
    • 曹公國小 來源:飲水思源-曹謹與曹公圳的故事 曹公國小 來源:飲水思源-
      曹謹與曹公圳的故事
    • 曹公路 來源:飲水思源-曹謹與曹公圳的故事 曹公國小 來源:飲水思源-
      曹謹與曹公圳的故事
    • 曹公廟內供奉的曹公祿位 曹公廟內供奉的曹公祿位
      來源:台灣水利鼻祖—曹謹

    鳳山縣民為了感懷曹謹的貢獻,便在鳳山市的鳳儀書院內建祠紀念他,名為「曹公祠」。日治時期,因曹公祠年久失修,所以拆遷重建,現在稱為「曹公廟」。如今,每逢國曆11月1日,地方人士都會舉行隆重祭典,來紀念這位「功在高雄」的縣令。

     

    參考文獻:維基百科、台灣水利鼻祖—曹謹、農田水利入口網/台灣水利人物、飲水思源—曹公廟(曹謹)與曹公圳的歷史追源@ 這是我的部落格:: 隨意窩、飲水思源-曹謹與曹公圳的故事、

  • Deault

    瑠公圳-郭錫瑠

    郭錫瑠
    郭錫瑠

    郭錫瑠先生字天錫,福建省南靖縣人, 生於清康熙四十四年(西元一七○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幼時隨父渡海來台,定居彰化,從事興雅庄的開墾工作。乾隆元年(西元一七三六年)帶著家人北上 ,定居在台北市松山中崙,從事興雅庄的開墾工作,當時興雅庄附近的農田,都是仰賴柴頭埤(現在的信義計畫區靠山邊一帶)儲水灌溉,但是由於污泥的淤積,所以柴頭埤的水量逐年減少,無法灌溉大部份的農田。

    郭錫瑠先生眼看著一大片的土地,因為缺水而無法種植水稻,闢為良田,覺得非常可惜,他根據早年在彰化的開發經驗,認為唯有水圳的開發,才能幫助這些缺水的旱田變為水源豐沛的良田,便決心尋找新的水源,開發水圳,灌溉農田。

    他沿著新店溪溯溪而上,發現新店溪上游的青潭溪附近是河水匯集的地方,水源豐沛,河床又高,非常適合築堤建埤,他認為只要沿新店溪畔開鑿水圳,經大坪林、景美等地區直達台北市,一定可以解決台北盆地的灌溉問題。

    乾隆五年,郭公動工開圳建埤,導青潭及新店溪水灌溉農田,歷經千辛萬苦,克服了原住民的抗爭及天然障礙,並將彰化家產全數變賣,投入開圳工作。這段工程到乾隆三十四年正式完工,由郭家父子兩代,費時近三十年所建的圳道終於完成,面積達一千兩百甲。在地方人士的支援下,終於完成一條灌溉台北地區農田的供水大圳,使得旱澇無慮,五谷豐登。乾隆三十年十一月十八日,郭公終為水利劬勞盡瘁,與世長辭,享壽六十有一,諡「寬和公」。

    圳渠全部完成之後,分為兩條,一條自新店溪上游入口處轉支流青潭溪,流至大坪林的部份被稱為「大坪林圳」,又稱為「上埤大圳」,而由碧潭入口經景美至台北的部份稱為「下埤大圳」。克紹嵇裘,一時傳為佳話,人們為了感念郭錫瑠父子建圳造福鄉民的功德,就把下埤大圳稱為「瑠公圳」。

    • 郭錫瑠
    • 郭錫瑠 瑠公圳的圳道資料來源:台灣大百科全書
    • 郭錫瑠 參考文獻:郭錫瑠先生文教基金會、穿越歷史的瑠公圳
  • Deault

    八堡圳-施世榜與林先生

    施世榜與林先生
    施世榜與林先生

    施世榜(1671年11月26日-1743年1月27日),字文標,號澹亭,福建泉州晉江縣安海人,後隨父親施啟秉來臺在鳳山縣落籍,後為鳳山縣拔貢生。 是清代臺灣重大水利工程--八堡圳的創建者。 他也是施琅的族侄,其父施啟秉與施琅同為潯海施氏十六世,乃第七世祖之後代,而施琅為三房之後,施啟秉為二房之後。

    施世榜先生來到臺灣中部,看到山高水流落差大,雨季時水源充沛到氾濫成災、乾季卻苦於沒水。為解決引水灌溉問題,自康熙48年(1709年)起籌資興建水圳,歷時10年完成,為清代全臺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灌溉區廣達一萬二千餘甲,涵蓋彰化縣域一半以上的面積。

    施世榜除開鑿八堡圳外,還在臺灣府城大南門外捐建敬聖樓、捐學田給海東書院、建恩赦橋,於晉江修文廟、安平橋,亦修建了鳳山縣文廟。 其父施啟秉約在康熙四十年(1701年)左右曾招募人手到半線開墾,後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施啟秉去世,開墾事業由其長子施世榜接手,墾號為施長齡,同年開始於東螺保興建八堡圳,於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完工。

    但水圳完工之初運轉並不順利,該圳為引用濁水溪水源,於鼻仔頭(今彰化縣二水鄉)設置圳頭,因濁水溪流水狀況變化激烈,該頭工程施做十分艱難,履履無法導引進入埤圳,大家都無計可施,當大家準備放棄時,有一位自稱林先生的老翁出現,並送給施世榜施工圖說,教導他利用籐、鉛絲紮木或竹條做成像笱(一種捕魚的竹器)的籠子(壩籠,又稱石笱),再內填石塊,堆疊這些籠子,如圖

    • 開始進行石苟的編製了,來源:三叔公黑白想黑白講
    • 開始進行石苟的編製了,來源:三叔公黑白想黑白講
    • 開始進行石苟的編製了,來源:三叔公黑白想黑白講

    安置在河床上;豐水期時可以避免水勢直衝圳道,破壞水圳;乾旱期可以匯聚水源導入圳道。經依「林先生」指點施設,濁水溪水方得順利引入圳路進入灌區。

    施世榜依照林先生的『土工法』施工後,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讓水圳暢通,讓地方獲得豐沛的灌溉水源。施公欲大謝這位林老先生,但他拒絕受酬,也不示姓名,只自稱「林先生」而翩然離去。後人感念其恩德,就在水圳源頭附近(現在的源泉村員集路林先生廟)恭建祭祀,到現在已有兩百七十多年。 廟雖經過幾次翻修,但仍在原地,1977年彰化水利會重修此廟,還立了紀念碑,除了讓後世「飲水思源」外,也讓人學習「為善不欲人知」的美德,而彰化水利會的「彰化用水管裡中心」就在廟旁。

    • 林先生廟宏偉景觀造型,屬重檐歇山式建築,紅色柱子陪襯出鮮飾屋宇。(西元2005年3月吉日,謝景攝,來源:鄉土研究 陳水源)。 林先生廟宏偉景觀造型,屬重檐歇山式建築,紅色柱子陪襯出鮮飾屋宇。(西元2005年3月吉日,謝景攝,來源:鄉土研究 陳水源)。
    • 林先生廟 圖片來源:水利署水源組林先生廟 圖片來源:水利署水源組
       
    • 八堡圳取水口位於彰化縣二水鄉倡和村龍仔頭,係建於,西元1932年(日治昭和7年、民國21年、壬申)12月竣工啟用(西元2005年3月吉日,蕭敏修攝 來源:鄉土研究 陳水源)。八堡圳取水口位於彰化縣二水鄉倡和村龍仔頭,係建於,西元1932年
      (日治昭和7年、民國21年、壬申)12月竣工啟用
      (西元2005年3月吉日,蕭敏修攝 來源:鄉土研究 陳水源)。
    • 林先生廟供奉三位對開築八堡圳有卓越貢獻之先賢(西元2005年3月吉日,謝景攝 來源:鄉土研究 陳水源)。林先生廟供奉三位對開築八堡圳有卓越貢獻之先賢
      (西元2005年3月吉日,謝景攝 來源:鄉土研究 陳水源)。

    而在這之後,施世榜設有圳長、埤甲、埤匠、巡圳等職來管理水圳事務,並將田園分給八子三弟,並沿圳設十二租館(海口水尾四館,水頭八館)來管理收租與圳務。而八堡圳灌溉一萬一千餘甲的田地中,施家擁地約有五千多甲,租穀收入約有45000石。

    而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時,施世榜又築有福馬圳(惡馬圳)。
    此外施世榜也先後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與雍正四年(1726年)重修安海龍山寺與捐地擴建聖母宮(今鹿港天后宮),並捐獻銀五十元以整修潯海施氏大宗祠[2]:137。他在林先生廟與鹿港天后宮右廂供有其祿位。
    《彰化縣志》載說他「性嗜古,善楷書」,其詩作有幾首收入方誌之中。

    參考文獻:農田水利兒童網站/台灣水利人物特寫、水利署電子報、Taiwan Water、維基百科
  • Deault

    嘉南大圳-八田與一

    八田與一
    八田與一

    不論時空的改變、政權的更迭,這群臺灣人,總是默默地懷念這位來自寒冷北國的熱情工程師—八田與一,在這裡,沒有國籍的分別,沒有政治正確字眼,只有永遠的感念,見証天地的無畏。

    從1984年開始,嘉南農田水利會在每年的5月8日,於烏山頭水庫旁八田與一的銅像及墓前舉行八田與一及其夫人外代樹的紀念追悼會。原因是,沒有這位工程師的奉獻,就沒有今日嘉南平原的沃野千里。

    八田與一,這位被尊稱為「嘉南大圳之父」的日本人,1910年,甫從東京帝國工科大學土木工學科畢業,即選擇臺灣作為生命事業的起點,渡海來臺擔任臺灣總督府的土木部技手,時年才24歲。十年後,他提出「官佃溪埤圳計畫」(即嘉南大圳),而後亞洲最大、世界第三的水利工程出現,嘉南平原既有的農業生態也隨之改變,臺灣最大的穀倉產生。
     

    土木技師的堅持與追求
    八田與一

    八田與一,1886年出生於日本石川縣金澤市。1910年,剛從東京帝國大學工科畢業的八田與一,選擇距離東京2千公里遠的臺灣,貢獻所長。因為當時日本帝國統治臺灣已十五年的光景,正戮力想把臺灣建設成為向各國列強展示日本國威的櫥窗,於是廣徵優秀人才來到臺灣;再加上世紀大創舉的巴拿馬運河開通,對學生時代的八田衝擊很大,常常夢想著參與偉大的工程。他常覺得人不應該為了作官或地位而工作,而應該是為了造福後代。

    學時期的八田不只成績優異,平常研究事物時,也總會仔細調查事務的過去及過程的變化,而且往 往能推翻別人認為理所當然的觀念與見解,因此顯得與眾不同,是同學眼中的特異份子。之後,他懷抱著遠大的志向與理想,決定前往臺灣,接下總督府土木部技手的工作。「像你這樣的年輕人,需要為臺灣做些現代化的大工程才對。為了讓你了解如何開發那些地方,希望你能在視察各地後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以高雄為據點開發南部,是開發全島的捷徑……期待你的報告。」因為當時總督府土木課山形課長的一席話,八田開始著手來臺的第一個計畫案:解決高雄的淹水問題。他很快地提出填高整個市街的計畫書與預算案,計畫書獲得極高的評價,但因預算編列高得嚇人而被駁回,還因此換得「狂言八田」的封號。然而計畫經修正實施後卻發現八田技手是對的,這也證明了他的魄力與專業。

    殖民統治下的臺灣社會漸趨穩定,殖民政府也大力推動各項建設,於是新任務一件接一件;已由技手升任技師的八田又投入臺灣主要都市的上、下水道工程,目的是提供安全的民生用水,以防止瘧疾、霍亂、鼠疫等傳染病的發生。正因為這個經驗,八田技師對於曾文溪以及臺南的地形相當熟悉,也奠定日後設計嘉南大圳的基礎。「只要找到能增產稻米的田地,補助金不設限!」在總督府的政策下,臺灣全島上下都為著增加農田灌溉面積而動員。而要增加稻米產能,首先要增加耕地面積,這時總督府又想到八田與一,於是緊急調用還為著臺南上水道工程努力的八田技師要他負責桃園大圳灌溉工程。

    桃園大圳工程計畫利用大漢溪的溪水,首先在石門設置取水口,建造導水路,然後將桃園平原8千多口埤塘串聯起來,作為灌溉用水。這個計畫的成果被肯定了,此時八田與一已經不再是同是口中的「狂言八田」了,而是一個專業備受肯定、可以獨挑大樑的水利工程技師了。

    桃園大圳工程未完工,八田就接獲土木局山形局長的召見令,指示他進行兩件調查:一是尋找適合水力發電的水源;二是勘查在嘉南地區的急水溪是否可以興建灌溉水壩。隨即八田開始進行水源地與急水溪水壩用地的大調查,結果發現日月潭最適合作為水利發電的水源地。而在得知這個結果的過程中,八田有個意外的發現:嘉南平原上有超乎想像的一大片土地,但農民卻苦於沒水可用,如能灌溉這片土地,那增加糧產就有希望了。

    八田完成山形局長交付給他的調查任務,總督府上下正熱烈討論著他所交出的計畫書。這時已過中國人所謂「三十而立」之年的八田技師,趁著工作空檔回到日本完成婚姻大事,度完蜜月後又立即回到臺灣,而等待他的是一個嶄新的世紀大工程。
     

    社會公平正義的實踐者
    八田與一

    嘉南大圳的工程並非只是導水灌溉系統本身,想要招攬打拼的專業人手到這個窮鄉僻壤工作,一項項的基礎建設與設施都得從頭開始,例如從番子田到烏山頭必須鋪設鐵路線以方便運送物資,工程事務所、土壤實驗室、攝影室、員工宿舍等等都須設置,為了方便照顧家眷而設立的學校、醫院、公共浴室、福利社、娛樂設施等,也要同時進行。八田的信念是「工程是由人完成,只要善待做事的人,就不必擔心事情做不好」及「有好的環境才能讓員工安心做好工作」,因此他認為「工程不允許失敗或馬虎,所以有家人的一定要跟家人同住,才能安心做事。為了吝惜一點點的費用而影響工程品質,才是浪費。」

    日本工程師從來沒做過如嘉南大圳這樣巨大工程的經驗,八田特地赴美國等地考察,參考先進國家興建水壩的工法,並引進大型土木工程用的機械;他不僅經營工事的技巧令人佩服,人性化的管理與平等待人的態度更是令人印象深刻,例如在宿舍方面,八田的宿舍和幹部職員相同;又如,因工程而犧牲的人員前後計有134人,事後在建殉工碑時,對於亡者的姓名排列,八田認為所有人都是為此工程而犧牲,不應有職級身份的差別,堅持依姓式發音而排列;還有兩件事最特別值得一提:一是1923年受關東大地震緊縮工程費影響,工作團隊必須裁員,一般人都會裁減下層勞工,留下上層技術人員,但八田卻認為「大型工程非少數幾個優秀員工就可完成,貢獻最大的其實是為數眾多的下階層勞工,更何況能力強的人容易再找到工作,能力不強的,一旦失業就生活無著。」因此保障下層勞工:二是他甚至敢給有經濟犯前科的人再生的機會,竟交付他處理工程款的工作,大膽的作風令人嘖嘖稱奇。

    一個亞洲絕無僅有的世紀工程,歷經十年的水利建設,在八田的帶領下,歷經十年的水利建設, 在八田的帶領下,克服技術、經費、設備等種種困難,終於在1930年完工開始運作,八田技師一步一腳印地完成改變臺灣農村的大計畫。

    嘉南大圳完工通水後,八田又馬不停蹄地花了六年多的時間進行「全島土地改良計畫」,使得土地的生產力不斷創新高。而「大甲溪電源開發計畫」又是隨即而來的另一項挑戰。為了勘查大甲溪電源開發計畫,八田沿著大甲溪流域,由西而東穿越中央山脈,行走於三千公尺以上的山脈間,為的是尋找適當的堰堤所在。這個計畫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而停擺,最後由國民黨政府完成,就是現在中橫公路上的德基水庫。

    1942年八田被指定為「南方開發派遣要員」,奉派前往菲律賓調查棉花田的灌溉計畫,5月8日所搭乘的大洋丸輪船被美軍潛水艇魚雷撃沉,5月17日死訊才正式發布,是年八田56歲。1945年9月1日,八田的夫人外代樹在烏山頭貯水池放水口處投水自盡,屍體就地火化,一部份骨灰即葬在烏山頭水庫旁。

    文化資產局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綱址如下,引用時間:2015年2月5日。

    有形無形的文化資產

    八田並創立三年輪灌制度,使可享有灌溉用水的農民增加3倍,是水利工程偉大經典之作。符合世界遺產認定標準第一項。烏山頭水庫與嘉南大圳重現了1920年代八田與一的水利工程規劃及技術,加上烏山頭水庫珊瑚潭湖光山色美景及相關水利設施,皆為珍貴的時代地景,符合世界遺產認定標準第四項。」 世界文化遺產的登錄標準有6項,第1項和第4項分別是「代表人類發揮創造天分之傑作。」、「可見證人類歷史重要時代之顯著例子,如某樣式之建築物、建築物群、技術之累積或景觀等。」就嘉南大圳的價值絕對符合世界文化遺產登錄標準,無奈臺灣並沒簽署《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公約》,很難獨自提出申請並獲登錄,但是否為世界文化遺產並不影響其價值。

    在爭取世界文化遺產的同時,嘉南大圳文化的保存可以朝幾個方向努力:一是儘速調查嘉南大圳相關的歷史建築或文化資產,先登錄為國定古蹟、文化資產或文化景觀,避免舊有水利設施或景觀遭受破壞。二是嘉南農田水利會和政府機關應合作全面普查轄下所有水利設施狀況,登錄水利設施的興建緣由、基本資料、現況等;另全面清查相關文獻資料,迅速整理及保存;文獻中有所謂「活的文獻」,即水利從業人員,前輩的水利經驗一旦失去就永遠消失,水利會和政府機關應設法編列預算和組織工作團隊,對耆老或水利相關者進行口述訪談及文字紀錄。三是應設法將水利融入社區居民的生命共同體,結合產業發展、聚落文化和自然生態等地方特有資源,凝聚社區意識,營造社區生命共同體的觀念,2011年5月8日八田與一紀念園區的啟用,或許可以成為嘉南大圳和社區居民連結的平臺。

    「烏山頭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呢?」 「是個什麼都沒有、不方便的深山。」 「我們要住在什麼樣的地方呢?」 「只有樹木、土地和水的地方。我一直主張在那建設堰堤,那是我一生中,不會再遇到的大工程。」 這是2002年公共電視所發行的《荒原之泉:八田與一》紀錄片中所撰八田與一和外代樹的對話,用這段對話來對八田與一和嘉南大圳的關係作結語應是最恰當不過了!

    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台灣百年人物誌》(臺北:玉山社,2005),頁111。

     

    作者簡介

    陳鴻圖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主任 專長為臺灣史,臺灣水利史、地方志研究等,著有《臺灣水利史》、《嘉南平原水利事業的變遷》、《臺灣史》等專書,曾榮獲國立東華大學終身教學傑出獎

  • Deault

    二峰圳-鳥居信平

    鳥居信平
    二峰圳-鳥居信平

    鳥居信平,日本著名探險家鳥居鐵也之父。出生於日本靜岡縣袋井市周智郡上山梨村,1908年畢業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農學院,進入日本農商務省服務。

    日治時代(1914年),屏東糖廠曾連續兩年受強烈颱風襲擊,工廠與宿舍損毀嚴重,一大片甘蔗田也受摧毀,屬重要戰備物資的糖因此供應不足,糖廠向遠在日本的上野英三郎(忠犬八公的主人)求救,經上野英三郎介紹,臺灣製糖聘請其學生鳥居信平來台,於是鳥居信平開始任職於台灣製糖株式會社,來到台灣規劃水利灌溉工程。

    糖廠找鳥居信平的目的不只是做個水利設施,林邊溪逢冬季為枯水期,無法提供穩定的灌溉與民生用水,因此為解決缺水危機,請他進行整體的土地改良,終極目標就是穩定糖的供應。

    出現在鳥居信平眼前的景象,讓他傻眼,土地裡是大大小小的礫石,土又乾又硬,怎麼看都不像適合當農場的地。耳邊傳來的更是壞消息:「這地方挖到地下2公尺,仍然沒水,但一到雨季就洪水泛濫。」

    身穿草黃色工作服,打著綁腿的鳥居信平沒被嚇倒,從1914年到台灣,直到1921年開始動工,將近7年跋山涉水尋找水源、進行必要的測量,鳥居信平發現,林邊溪的來社溪上游(今來義分校附近)和瓦魯斯溪深山處溪谷(今大後村附近)有四季不竭的豐沛水量。原來,林邊溪冬季枯竭時,水流並非真正消失,而是潛伏到河床下,形成地下伏流,但二溪的常流處屬於巨岩轉礫石處,颱風會使得溪水往下游流竄,因此地面水的取水方法相當不利,所以他引進伏流水來利用,又參考以往甘蔗灌溉實施情況,當地土壤、氣象等條件、因素,確定水源取用水量。設計以林邊溪及力力溪做為水源,分別建造二座地下堰堤(又稱集水廊道),以收集地下伏流水,並以當年株式會社社長山本悌二郎的雅號「山本二峰」命名為「二峰圳」。

    • 集水廊道立體剖面圖 (圖片來源:科技大觀園) 集水廊道立體剖面圖 (圖片來源:科技大觀園)
    • 開始進行石苟的編製了,來源:三叔公黑白想黑白講 集水廊道(今) (圖片來源:科技大觀園)

    他不眠不休的畫設計圖,還有最重要的一件事:「跟原住民搏感情」。建二峰圳讓原住民很不安,他們怕會破壞了他們狩獵環境及捕魚的溪流,而提出抗議,鳥居信平為此花了4年時間來回山上各個部落,和族人協調溝通,培養感情,終於取得部落的支持,才開始動工。鳥居信平是當時少數能深入原住民地區,並且跟原住民打成一片的日本人,他常跟原住民喝酒,小米酒喝了不少,有一次有個原住民頭目跟他說:「你長得相貌堂堂,我很想砍下來作為家裡的擺飾。」鳥居竟然說:「等我工程做完,就給你砍。」這麼阿莎力,當然事情就容易協調了。

    鳥居信平與當時排灣族來義社多名頭目接觸,獲答應出動部落族人,以建造水圳,並且,挖掘二峰圳引流隧道時,不使用機械,完全以人力鑿穿隧道,利用生態工法將對自然環境干擾降至最低,歷時2年(1923年)就完成地下堰工程,豐水季每天的出水量為25.2萬噸,枯水季一天也有6.8萬噸,灌溉農田達2500公頃。至今雖稍有部分損壞,但豐水季每天的出水量為12萬噸,枯水季為3萬噸,不用人工動力,每年就可提供3000萬噸地下水灌溉農地,比台南縣的白河水庫供應量還大(約2600萬噸)。鳥居信平尊重部落文化,施工過程中不造成環境額外的負擔,其敬人敬天地的精神,著實令人感佩。

    • 水量穩定充沛的二峰圳(圖片來源:屏東社區營造中心) 水量穩定充沛的二峰圳(圖片來源:屏東社區營造中心)
    • 灌溉渠道 (圖片來源:科技大觀園) 灌溉渠道 (圖片來源:科技大觀園)
       

    似乎治水的人都無法照顧家庭,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鳥居信平一兩個月才回家一趟,兒子鐵也在學校跟同學吵架時,很多同學就會拿這一點取笑他,說鳥居信平另外娶了原住民老婆。

    但屏東的原住民是真的很感念鳥居信平的,80多年來,他們喝的、用的,灌入田裡的都是是二峰圳的水,都是鳥居信平留下來的遺澤,現在在圳旁的喜樂發發吾公園裡有一座鳥居信平的銅像,成群的黃蝶常在銅像旁飛舞,彷彿感念這位對大自然很尊重的工程師,為他們留下了一塊淨土。

    喜樂發發吾森林公園鳥居信平銅像(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喜樂發發吾森林公園鳥居信平銅像(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除了1923年建造完成二峰圳外,亦於1926年興建利用力力溪(林邊溪支流)伏流水開發大嚮營農場的灌溉工程。1936年日本農學會獎勵渠對「利用伏流水開拓荒蕪地」的貢獻,頒予日本農學獎。

    鳥居信平在台灣製糖株式會社任職約25年,採行農業工業學,建造約60年所的水利設施,以及改良3萬公頃以上的農地。他對台灣的貢獻不下於八田與一,但因官尊民卑的觀念(八田與一為台灣總督府土木部技士,鳥居信平任職民營公司),造成鳥居信平的生平鮮為人知。

    日本作家平野久美子,應屏東縣長之邀於屏東長宿時,驚訝這位「連日本人都不知道的日本人」的故事,於是花了二年的時間,蒐集鳥居信平的吉光片羽,為他立傳,讓後代認識其人其事,並感念並師法其永續經營環境的理念。

    喜樂發發吾森林公園鳥居信平銅像(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屏東縣政府出版、日本作家平野久美子編著之鳥居信平傳記一書

    參考文獻:
    科技大觀園、台灣農業故事館、維基百科、衍濱散記、環資中心、自由時報、公民新聞、水利署電子報

  • Deault

    台灣水道之父-巴爾頓(W. K. Burton)與濱野彌四郎

    巴爾頓(W. K. Burton)與濱野彌四郎
    • 巴爾頓(W. K. Burton)像 來源:維基百科 巴爾頓(W. K. Burton)像 來源:維基百科
    • 濱野彌四郎像 來源:淡水夕陽の美しいやさしい街 濱野彌四郎像
      來源:淡水夕陽の美しいやさしい街

    威廉·京恩蒙特·巴爾頓(William Kinninmond Burton),過去亦有人稱巴爾頓為爸爾登或勃登,出生於英國蘇格蘭的愛丁堡,1873年畢業於愛丁堡工業專門學校(Edinburgh collegiate School),之後進入「布朗兄弟事務所」(Brown Brothers & Co. Ltd)工作,簽定五年契約,從事土木建築與河川港灣等工程建設。

    日治時代,根據台灣總督府製藥局調查發現,台北居民的飲用水源鑿井、河水、掘水與池塘水,其中除部分井水經過地層過濾尚符合衛生外,其餘水質甚差,特別是河水、池塘水更是污穢,因飲水導致疾病叢生。

    1896年淡水支廳長大久保利武特聘丹麥技師漢遜(Emanuel Hansen),勘察大屯山麓水梘頭及滬尾各兩處湧泉,水源均自火山岩洞處湧出,判斷除非地殼大變動,兩湧泉水不致減量,且水質甚佳皆可飲用,台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當時為總督府衛生顧問〉,推薦替日本設計自來水系統的蘇格蘭人巴爾頓 (W.K.Burton)來台作「衛生工事評估」,決定以台北為衛生工事優先建設地區,於1899年先完成淡水鎮的自來水設施系統(滬尾水道)。

    日治初期1896年8月,日本政府聘請其內務省的英國顧問巴爾頓來台,建立全臺灣自來水系統,其學生濱野彌四郎也以助手身分同行,來台擔任土木部技師。他們到處勘查尋找乾淨的水源,以作為上水道的水源地,也同時思考下水道的處理方式。對於台北城的拆除與否,許多日本人是採保守態度,因為他們認為日本人在城內生活良好即可,不需要理會城外漢人的生活,何況上下水道工程所費不貲,且佔領之初仍是財政赤字,因此無暇理會漢人生活區域的問題,因此原本只規劃城區內的上下水道預算。

    但巴爾頓來台後,認為台灣的情況與印度不同,印度幅員廣大,殖民者居住的地區與印度本地人相距甚遠,較不容易受到污染;但台灣地狹人稠,需要將整個區域列入考慮,才不會一不小心就受到感染。巴爾頓在來台後的半年就因瘧疾而並倒了,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在療養,在此之前非常短暫的時間內,他與他的學生濱野彌四郎到處勘查尋找水源地,包括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的郊區。水源地需要位在較高的地勢上,才能運用重力的方式將水引到都市內,才不需要使用太多的幫浦來輔助。在巴爾頓病倒後,有許多的細部規劃是由濱野彌四郎執行,但主要的想法還是由巴爾頓所提出。

    台北水道的水源地,在台北市街南邊距離一公里的林口庄。從新店溪的下游的青潭,引入水源至 台北水道的水源地,在台北市街南邊距離一公里的林口庄。從新店溪的下游的青潭,引入水源至

    台北水道的水源地,在台北市街南邊距離一公里的林口庄。從新店溪的下游的青潭,引入水源至丘陵上,經由過濾、沉殿, 再經由鐵管供給水以供台北市街使用,民國前三年竣工。從邱陵上俯瞰河水,眺覽台北平野,風景頗佳,因此從市區來此遊覽的遊客非常多。 來源:《台北寫真帖》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來源:自來水園區 來源:自來水園區

    當時主要的工程是在基隆、滬尾、台北、台中和台南。大都市的規模和預算較大,爭取施工的時間也較長,因此反而是滬尾和暖暖(基隆)的小水道先完工。暖暖水道約於1902年完工,基隆的自來水系統完成,為全台第二個有自來水的城市,同時是台灣最早採用沉澱過濾的淨水場。1907年台北自來水工程以新店溪為水源開始動工興建,1909年4月台北城的自來水工程正式完工使用。1908年4月1日,完成第三座自來水廠,位於台北公館地區的台北自來水廠,就是今天的自來水園區。

    • 台北市公館--自來水園區.自來水博物館。供應台北自來水的台北水道計畫,就是由巴爾頓設計規劃,濱野彌四郎接力完成 來源:鉅亨網雜誌 台北市公館--自來水園區.自來水博物館。
      供應台北自來水的台北水道計畫,就是由巴爾頓設計規劃,
      濱野彌四郎接力完成 來源:鉅亨網雜誌
    • 台北市公館--自來水園區.自來水博物館。來源:國家圖書館 台北市公館--自來水園區.自來水博物館。來源:國家圖書館

    基隆早在清末劉銘傳時期的洋務運動時就設有鐵道,但因鐵道路線需要更改,日本人認為可以在更改的同時,沿著鐵道一起鋪設水管管線較為方便,因此暖暖的部分水道與新設鐵道是同一路線。

    淡水水道鐵管路線圖。 來源:Taine 淡水水道鐵管路線圖。 來源:Taine

    淡水在早期就已經設有水道,但當時是採用較便宜且不耐用的木管,巴爾頓來台後就將其變更為鐵管,但當時台灣並沒有生產鐵管,皆由英國進口。現在去參觀淡水水源地,可以看到那裡展示的英國進口鐵管,我們可以了解當時的衛生水道管線和機器都是由外國進口的。淡水水源地的地點優良,淡水的另一頭即是大屯山火山系,地質中有許多孔細,是天然的過濾器,雨水下沉滲透成為湧泉冒出來時,其實已被淨化過了。

    台灣最早的自來水淡水水道(滬尾水道)水源頭 來源:Taine 台灣最早的自來水淡水水道(滬尾水道)水源頭 來源:Taine

    一般人認為淡水水源地過於簡陋,只有一個儲存槽,沒有過濾、沉澱等設備,但其實是因為它擁有天然的過濾機制,湧出來的泉水隨即可用。淡水水源地有許多個湧泉出口,他們挑選出幾個使用,如水槻頭、雙圳頭(有兩個湧泉,其中一個作為水源地,另一個給農田水利會作為灌溉水),和三空泉(有三個泉孔)。現在淡水居民仍會到水源地取水泡茶,可見水質優良,直到現在淡水水源地都只有一個小儲水槽,不需經過過濾,而可直接將水送出使用。

    • 淡水水道水源地 來源:Taine 淡水水道水源地 來源:Taine
    • 淡水水道水源地,包含取入口、配水井(水槽上家)和事務所來源:取自1912(大正1年)臺灣統計要覽 淡水水道水源地,包含取入口、配水井(水槽上家)和事務所
      來源:取自1912(大正1年)臺灣統計要覽
    • 雙峻頭水源地平面圖圖譜。取入口、配水井和事務所 來源:臺灣水道誌圖譜 雙峻頭水源地平面圖圖譜。取入口、配水井和事務所
      來源:臺灣水道誌圖譜
    • 水源取入口圖圖譜。來源:臺灣水道誌圖譜 水源取入口圖圖譜。來源:臺灣水道誌圖譜

    淡水水道(滬尾水道)雙峻頭水源地  來源:小松專屬部落格 淡水水道(滬尾水道)雙峻頭水源地 來源:小松專屬部落格

    巴爾頓在明治32年(1899年)時便完成了這些事,但在完成基隆水道設計案後因得了瘧疾返回東京,一年後隨即過世,日本人為了感念他為他立了紀念銅像,但這座銅像在金屬管制時期被鎔鑄成彈藥。

    濱野則留在台灣繼續上、下水道的建設,期間長達23年。其中一個偉大的工程-山上淨水場古水道,即原台南水道,係當時日本殖民政府為改善台南地區飲用水質,避免霍亂傳染病危及群眾身體健康,因而繼台北水道後興建的第二條水道。該項工程自1912年開工,由濱野彌四郎主持興建案,原預計4年完工,期間因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因素的波及,因而延宕至1922年始完成。這一條遲來的水道,徹底改變了當時大台南地區的飲水衛生,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日治水道設施,對於解讀自來水系統之現代化進程具有其歷史意義。該項工程,採用動力泵與自然重力所構成的抽水、沈澱、過濾和給水的自來水系統;充分運用地勢位差,以三重重力節省能源使用,自曾文溪地表取得水源,經沈澱、過濾後再送至淨水池貯水,最後利用淨水池與給水區的地勢落差所產生的自然重力,將水送至台南市;整體工程範圍包括水源地及淨水區等兩大區域。

    • 現今的山上淨水廠(原台南水道)  來源:台南旅遊網 現今的山上淨水廠(原台南水道) 來源:台南旅遊網
    • 濱野彌四郎胸像;台南山上淨水場,奇美創辦人許文龍重塑捐贈,2005年 濱野彌四郎胸像;台南山上淨水場,
      奇美創辦人許文龍重塑捐贈,2005年

    濱野彌四郎對於嘉南地區飲用水源的貢獻,使早期台灣人脫離飲用河水、井水、地下水,改善居民衛生品質及延長壽命著力甚多,而令今人念茲在茲。當時其得意門生八田與一為紀念上司對於水道之偉大事蹟,特在台南縣山上淨水場勒碑立像,後大戰爆發後即不知遺落何處?濱野彌四郎後代曾為此託咐煥智及縣府代為尋找,但幾經努力終無所獲。所幸,向來熱愛藝術及音樂的奇美集團許文龍董事長,依據史料重塑濱野彌四郎塑像,重置於山上淨水場,象徵國人對於濱野彌四郎技師的永恆謝意。除此之外,濱野陸續完成基隆、台北、台中、台南等台灣主要都市的水道計劃、建設,台灣所有主要都市的上、下水道,特別是上水道的建設,幾乎可說都在他的手中建設完成,因此被譽為「台灣水道之父」。

    濱野彌四郎對於嘉南地區飲用水源的貢獻,使早期台灣人脫離飲用河水、井水、地下水,改善居民衛生品質及延長壽命著力甚多,而令今人念茲在茲。當時其得意門生八田與一為紀念上司對於水道之偉大事蹟,特在台南縣山上淨水場勒碑立像,後大戰爆發後即不知遺落何處?濱野彌四郎後代曾為此託咐煥智及縣府代為尋找,但幾經努力終無所獲。所幸,向來熱愛藝術及音樂的奇美集團許文龍董事長,依據史料重塑濱野彌四郎塑像,重置於山上淨水場,象徵國人對於濱野彌四郎技師的永恆謝意。除此之外,濱野陸續完成基隆、台北、台中、台南等台灣主要都市的水道計劃、建設,台灣所有主要都市的上、下水道,特別是上水道的建設,幾乎可說都在他的手中建設完成,因此被譽為「台灣水道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