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107年執行目標:社區及部落拜訪及環境調查

民國年(月份) 主題/內容
107年(1 – 2月)
● 公所訪談:保育社區(部落)成立/地點:嘉義縣阿里山鄉公所
拜訪阿里山鄉公所尋求適合成立保育組織的社區,評估社區現有的組織結構及人力資源,了解他們是否具備推動保育工作的基礎。
● 低衝擊開發討論與建議/地點:嘉義縣阿里山鄉公所/大埔鄉公所/南區水資源分署
辦理低衝擊開發(LID)設施說明會,向公所介紹LID的理念和技術。LID旨在減少開發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包括雨水管理、綠地設置、透水性鋪面等措施。說明LID的原理、優勢及應用,並展示成功案例。
● 公所訪談:保育社區(部落)成立/地點:嘉義縣番路鄉公所
拜訪番路鄉公所尋求適合成立保育組織的社區,評估社區現有的組織結構及人力資源,了解他們是否具備推動保育工作的基礎。
107年(3 – 5月)
● 達邦社區拜訪計畫執行目標說明/地點:嘉義縣阿里山鄉街角咖啡
拜訪達邦社區村長及特鹿野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向他們說明防災保育社區成立的目標及計劃執行內容,提升社區的防災能力和生態保育意識。
107年(6 – 8月)
● 達邦、特富野社區初步組織確認/地點:阿里山鄉特富野社區發展協會
經過與社區的拜訪和溝通,特富野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表示願意加入防災保育社區。理事長充分理解並支持防災保育的理念,認為這對社區的長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達邦、特富野社區第二次宣導/地點:阿里山鄉特富野社區發展協會
本團隊於達邦、特富野社區辦理第二次宣導會,向社區幹部詳細說明防災保育社區成立的目標及計劃執行內容,重點介紹防災保育社區的核心理念,包括提高社區防災能力和促進生態保育的雙重目標。
107年(9月)
● 成果座談:保育社區推動實務與經驗分享/地點:嘉義觸口工作站
邀請了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的顧玉蓉博士擔任講師,進行區排環境保育社區推動實務與經驗分享。介紹多個成功案例,包括如何有效管理水資源、減少洪水風險及提升社區環境質量。藉由分享,希望社區能夠借鑒這些成功經驗,促進自身的防災保育工作,並達成更佳的環境保護效果。
● 社區觀摩:環境守護/地點:鹿港區排保育社區
參訪實作生態保育兼具水患自主防災之社區,激勵規劃生態保育社區參社區民眾自我社區的認同,期望創造與累積未來永續經營之能量與動機,以加深對生態保育的認識與生活防災意識提升。

 

108年執行目標:保育新生活主題確立

民國年(月份) 主題/內容
108年(3 – 4月)
● 保育新生活公私協力/辦理地點:嘉義縣大埔鄉茄冬社區活動中心
保育新生活公私協力旨在結合公共和私人資源,共同推動環境保育。通過協力合作,可以有效保護本地生態系統,恢復自然環境,並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 集水區低衝擊開發規劃/辦理地點:嘉義縣大埔鄉公所會議室
辦理低衝擊開發(LID)設施規劃說明會,向公所介紹LID的理念和技術。
108年(5 – 8月)
➤ 阿里山鄉達邦、特富野社區-土砂巡守
● 社區環境巡查/辦理地點:阿里山鄉達邦、特富野社區活動中心
保育新生活社區的推動,除水源保護與水環境保育之外,更可活化社區組織成員,在適當時刻扮演不同角色,平時颱風豪雨期間可為巡守隊成員,保育新生活組織中亦可扮演護水巡守隊員。

 

109年執行目標:保育新生活執行藍圖及願景討論

民國年(月份) 主題/內容
109年(4 – 5月)
● 集水區治理工程的生態考量及民眾參與/地點:嘉義縣阿里山鄉公所
由漢林生態顧問公司宋心怡經理及成功大學防災研究中心陳俞旭組長擔任講師,課程分成「集水區治理工程的生態考量與民眾參與」及「水庫集水區保育治理」兩個主題,透過生態議題介紹水土保持、低衝擊土地利用、水庫防淤、延長水庫壽命、提升集水區保育治理以減少泥砂產出等內容,讓民眾瞭解水庫集水區治理與管理的現況及民眾參與水資源保育之重要性。
109年(6 – 7月)
➤ 110-112執行規劃及人力組織
➤ 跨域團隊整合
● 阿里山鄉達邦、特富野社區
成功大學防災中心、成功大學防災教育中心
● 生態保育及環境改善/地點:阿里山鄉達邦村辦公室
探討某工程如何成功減少土壤流失,或是某溪流復育計畫如何提升水質。透過這些討論,社區成員可以共同確認潛在的致災點位,這樣的互動不僅增加了民眾的知識,也強化了社區的合作精神。
109年(9月)
● 成果座談:社區防災保育成果分享與防災專題講座/地點:南投竹石園研習中心
本年度推行的歷次活動成果做完整說明,並安排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劉怡君博士擔任專題講師,劉博士過去在推動防災社區上有豐富之經驗,對於社區運轉所應具有的基本理念及夥伴關係建立上皆有其推行步驟,與社區進行分享。
● 社區觀摩: 東光社區的水源保育與綠色能源創新/地點:南投縣東光社區
東光社區是經濟部水利署於民國106年成立的水源保育社區之一,社區藉由水源保育志工隊之成立,建立巡守通報機制,推廣友善農業耕作與推廣生態保育調查,以適域性方式推動水源保育社區發展。

 

110-112年執行目標:保育新生活社區深耕與推動

民國年(月份) 主題/內容
110年(5 – 9月)
● 土砂監測與環境維護/地點:達邦村社區活動中心
教育訓練當天先至村辦公室由講師與社區幹部共同討論社區曾經發生過的災害原因與相關議題,然後前往達邦溪確認致災點位,現場實際講解如何定期環境踏勘觀察河床變化並拍照紀錄,比較颱風豪雨前後河道土壤侵蝕與土石堆積情況,讓社區幹部藉由課程講解,建立基礎的調查知識及土砂防災監測之重要性。
110年(10月)
● 水庫集水區整體保育/地點: 嘉義縣阿里山鄉新美社區集會所
介紹曾文溪及曾文水庫的歷史、土砂運移及土石流致災特性、讓社區民眾瞭解防砂壩的防災效益,其中能抑止土石流是防砂壩空庫時重要功能之一,使河道沖蝕能力降低,進而穩定兩岸邊坡防止崩塌,因此防砂壩淤滿與否皆具有安定土砂之正面功效,讓民眾對於防砂壩工程不再有疑慮。
透過在地志工與社區巡守隊結合,自主配合進行社區環境巡查及監測,以實際行動激發民眾對於環境維護之責任感。
111年(3 – 4月)
● 認識土石流防災及愛護部落山林水源保育/地點:嘉義縣阿里山鄉達邦國小
提昇學童對生活周遭環境認識,及增加環境永續經營知識,透過向下扎根的宣導教育方式,讓學童養成減低污染源的生活習慣,經由日常生活水質維護,加以改善水源環境。
● 土砂防災監測巡守/地點:嘉義縣阿里山鄉達邦村活動中心
透過兵棋推演方式,加深社區巡守隊巡查重點及平時整備紀錄及應變作為,瞭解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同時也邀請達邦國小學童一同參與,藉以提升學童對周遭生活環境的認識,加深災害認知。
112年(3 – 6月)
● 水源生態盤點及導覽規劃/地點:阿里山鄉達邦村活動中心
藉由社區間相互討論的啟發與引導,以環境的維護及社區的監測巡查為基礎,結合部落歷史文化與生態環境,使得水源保育與社區空間發展相互結合,找出社區生態觀光旅遊新亮點。
● 認識土石流防災及愛護部落山林水源保育/地點:達邦國小(里佳分校)
讓學童瞭解愛護山林「水土保持做不好,家園環境不保」的概念,明白水資源和水土保持的重要性,進一步學會愛惜保護現有的自然資源,並落實於生活當中。
112年(8月)
● 成果座談:防災保育與社區營造的跨域結合/地點:鄒族自然與文化中心
本年度計畫執行經驗分享,就集水區水庫保育治理、環境生態、社區共生等議題展開討論,說明保育治理不僅是集水區的治理工程,而是應以社區與人為基本,組合成保育治理的一百種面貌。
並邀請全國自主防災的種子社區-宜蘭縣自主防災協會吳文龍理事長,擔任座談會講師分享防災經驗與知識傳承,也分享推動中與社區成員緊密結合的夥伴關係,是社區團結一心的最佳呈現。
● 社區觀摩:鄒族文化與現代保育部落的傳統與創新/地點:阿里山鄉達邦、特富野社區
進入特富野社區進行導覽和解說,分享生態保育、文化保存和深耕教育的推動成果,使保育新生活與鄒族文化、教育和產業中相互融合。
發展新思維,防災保育社區不應僅以防減災及維護水源環境為目標,而可朝向結合社區整體力量,推廣社區營造多面向的發展及產學合作。

 

113年執行目標:保育新生活社區新社區推廣

民國年(月份) 主題/內容
113年(3 - 5月)
● 社區環境探訪及資源盤點/地點:嘉義阿里山鄉里佳社區
評估新建立防災保育社區之保育課題,及其社區既有資源盤點,包含社區人力、組織,以及防災保育之相關資源與協力團隊等,掌握保育新生活社區現況。
113年(6 - 8月)
● 社區(部落)與社區(部落)協力參與課題討論/地點:阿里山鄉里佳社區
與里佳社區村長及村幹事們分享討論,更深入地了解了防災保育社區的執行目標和實際操作並進行課題討論。
● 社區人力資源盤點與優化/地點:達邦、特富野社區發展協會
發掘生態觀光旅遊推廣的契機點,藉由防災保育社區的執行來實現。首先,社區進行全面的資源盤點,包括環境維護和社區監測巡查,這些都成為推廣生態觀光的重要基礎。結合部落歷史文化與生態環境,不僅能夠促進水源保育,還能推動社區空間的發展。通過這樣的整合,社區在生態觀光方面的努力成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