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之文字說明
手機版選單
search
搜尋
進階搜尋
分享
Facebook
Twitter
line
Email
關於我們
認識水規分署
核心價值
首長介紹
歷任首長
組織沿革
組織架構
大事紀
100年~迄今
90年~99年
56年~89年
業務介紹
技發科
國際合作
教育訓練
淨零碳排
水源科
多元水源開發
強化科技造水
水源聯合運用
河海科
河川治理規劃
海岸防護計畫
河川海岸情勢調查
河川圖籍重製海堤區域檢討
排水科
基礎防護
韌性承洪
科技應用
環境永續
試驗科
水利工程模型試驗
水工模型基礎研究
大地工程調查試驗
認證檢測試實驗室
規劃知識
規劃理念
水源規劃理念
河川規劃理念
海岸規劃理念
區排規劃理念
試驗規劃理念
常用名詞
水源常用名詞
河川常用名詞
海岸常用名詞
區排常用名詞
水工常用名詞
大地常用名詞
規劃程序
水源規劃程序
河川規劃程序
海岸規劃程序
區排規劃程序
大地調查程序
水工試驗程序
規劃工具
水源類
河川類
海岸類
區排類
試驗類
亮點計畫
技術發展類
2025年國際水資源交流計畫
水利人員專業職能訓練計畫
淨零碳排業務推動計畫
伏流水應用擴大調查計畫
水源運用類
國內海水淡化廠計畫推動
天花湖水庫推動
水資源經理計畫檢討
海淡鹵水提濃減量及資源化技術先期試驗及可行性研究
河川海岸類
水文水理
生態NbS
流域調適
海岸防護
區域排水類
第四代淹水潛勢圖
出流管制政策推動
在地滯洪應用研究
環境永續
水利試驗類
蘇澳溪水系分洪道水工模型試驗
濁水溪河口段束水攻砂長期穩定布置水工模型試驗
大台北防洪水工模型試驗成果以實境技術展示
頭社盆地泥炭土層之地球物理探測調查
資訊公開
法規及行政規則
組織條例
個資檔案資訊
採購資訊
內部控制聲明書
補(捐)助公開資訊
性別平等專區
性別意識培力
性騷擾防治
網站連結
廉政資訊
法規輯要
廉政服務
廉政倫理
廉政宣導
廉政相關網站
利益衝突資訊揭露
預算書
決算書
會計報告
國家賠償統計表
年報專區
113年年報
出版品
服務窗口
最新消息
公告
活動
徵才
其他
影音專區
教育訓練
報名區
下載區
檔案服務
檔案簡介
民眾申請服務
檔案法令及相關資源網站連結
常見問答
標竿學習
對外服務
TAF認證試驗室
水利規劃試驗文物館
區域淹水數值模型
檔案服務
聯絡我們
意見信箱
交通位置
生態圖資
中央管流域26條水系生態情報圖資GeoPDF
中央管流域26條水系生態情報圖資GeoPackage(QGIS專案檔)
各分區交流會議及工作坊相關資料
熱門關鍵字
上方連結
網站導覽
回首頁
English
下方連結
政府網站資料開放宣告
隱私權保護政策
安全性政策
聯絡資訊
交通資訊
水利規劃分署
水利規劃分署
:::
上方連結
網站導覽
回首頁
English
rss
facebook
字級
小
中
大
搜尋
search
搜尋
進階搜尋
熱門關鍵字
關於我們
認識水規分署
核心價值
首長介紹
歷任首長
組織沿革
組織架構
大事紀
業務介紹
技發科
水源科
河海科
排水科
試驗科
規劃知識
規劃理念
常用名詞
規劃程序
規劃工具
亮點計畫
技術發展類
水源運用類
河川海岸類
區域排水類
水利試驗類
資訊公開
法規及行政規則
組織條例
個資檔案資訊
採購資訊
內部控制聲明書
補(捐)助公開資訊
性別平等專區
廉政資訊
利益衝突資訊揭露
預算書
決算書
會計報告
國家賠償統計表
年報專區
出版品
服務窗口
最新消息
教育訓練
檔案服務
對外服務
聯絡我們
意見信箱
交通位置
生態圖資
中央管流域26條水系生態情報圖資GeoPDF
中央管流域26條水系生態情報圖資GeoPackage(QGIS專案檔)
各分區交流會議及工作坊相關資料
分享
Facebook
Twitter
line
Email
政策宣導
最新消息
主題業務專區
規劃成果回顧
檔案應用服務
水利規劃試驗所出版品藏書統計
文物數位典藏
教育訓練
影音專區
相關連結
:::
河川海岸情勢調查
河川情勢調查
海岸情勢調查
:::
首頁
業務介紹
河海科
河川海岸情勢調查
河川情勢調查
河川情勢調查
網頁功能
列印內容
Bopomofo
河川情勢調查
一、沿革與制度
起源(民國91起):參考日本環境基礎資料與「河川水邊國勢調查」,完成技術規範(91)與作業要點(草案)(93),並於104年函頒「河川情勢調查作業要點」,涵蓋水、陸域生物九大類。
資料累積(91–111):調查紀錄陸續上傳 GBIF/TaiBIF,預計逾20萬筆。
制度化(110–112):依 110年7月16日「中央管流域整體改善與調適計畫執行作業要點」將生態調查分為
固定樣站調查(水規分署每3年一次)與生態專案調查;111年6月15日頒布生態調查操作指引,鎖定魚類、蝦蟹類、水生昆蟲三大類群,蒐集數量、體長、生活史、繁殖狀態等。111–112年完成北中東南共250個固定樣站之基礎資料與現勘。調查流程,如圖1。
二、方法與作業
基本方法:電氣法、蝦籠法、定面積採集法。
補充方法(依棲地調整):魚籠、手拋網、直接觀察。
三、調查範圍與成果(111–112)
北/中/東區:15條水系、125站
魚類:10目 35科 128種 15,062尾
蝦類:1目 5科 27種 3,300隻次
蟹類:1目 6科 12種 66隻次
水生昆蟲:7目 42科 148種 6,795隻次
南區:11條水系、125站
魚類:12目 40科 137種 15,671尾
蝦類:1目 5科 32種 5,484隻次
蟹類:1目 7科 24種 314隻次
螺貝類:7目 17科 26種 218個體
水生昆蟲:9目 63科 242種 8,895隻次
四、保育與特有種重點
北/中/東區保育魚類(4種)
東區秀姑巒溪:臺東間爬岩鰍(珍貴稀有)
中區後龍溪:飯島氏銀鮈(瀕臨絕種)
中區烏溪、濁水溪:陳氏鰍鮀(珍貴稀有)、埔里中華爬岩鰍(其他應予保育)
南區
特有種:魚類23種、蝦蟹類4種、水生昆蟲18種
保育魚類(3種):
北港溪:陳氏鰍鮀(珍貴稀有)
曾文溪、旗山溪(高屏溪支流):南臺中華爬岩鰍(其他應予保育)
旗山溪:中間鰍鮀(其他應予保育)
五、價值與應用
以固定樣站三年期制度化監測,持續累積可比較之長期時序資料。
輸入 GBIF/TaiBIF 之開放資料,強化生物多樣性資訊透明。
可支援趨勢研判、保育分區調整與水利工程生態友善化決策。
圖1 中央管河川固定樣站調查流程-以南區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