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一、沿革與制度

  • 起源(民國91起):參考日本環境基礎資料與「河川水邊國勢調查」,完成技術規範(91)與作業要點(草案)(93),並於104年函頒「河川情勢調查作業要點」,涵蓋水、陸域生物九大類。
  • 資料累積(91–111):調查紀錄陸續上傳 GBIF/TaiBIF,預計逾20萬筆。
  • 制度化(110–112):依 110年7月16日「中央管流域整體改善與調適計畫執行作業要點」將生態調查分為
    固定樣站調查(水規分署每3年一次)與生態專案調查;111年6月15日頒布生態調查操作指引,鎖定魚類、蝦蟹類、水生昆蟲三大類群,蒐集數量、體長、生活史、繁殖狀態等。111–112年完成北中東南共250個固定樣站之基礎資料與現勘。調查流程,如圖1。

二、方法與作業

  • 基本方法:電氣法、蝦籠法、定面積採集法。
  • 補充方法(依棲地調整):魚籠、手拋網、直接觀察。

三、調查範圍與成果(111–112)

  • 北/中/東區:15條水系、125站
    • 魚類:10目 35科 128種 15,062尾
    • 蝦類:1目 5科 27種 3,300隻次
    • 蟹類:1目 6科 12種 66隻次
    • 水生昆蟲:7目 42科 148種 6,795隻次
  • 南區:11條水系、125站
    • 魚類:12目 40科 137種 15,671尾
    • 蝦類:1目 5科 32種 5,484隻次
    • 蟹類:1目 7科 24種 314隻次
    • 螺貝類:7目 17科 26種 218個體
    • 水生昆蟲:9目 63科 242種 8,895隻次

四、保育與特有種重點

  • 北/中/東區保育魚類(4種)
    • 東區秀姑巒溪:臺東間爬岩鰍(珍貴稀有)
    • 中區後龍溪:飯島氏銀鮈(瀕臨絕種)
    • 中區烏溪、濁水溪:陳氏鰍鮀(珍貴稀有)、埔里中華爬岩鰍(其他應予保育)
  • 南區
    • 特有種:魚類23種、蝦蟹類4種、水生昆蟲18種
    • 保育魚類(3種):
      • 北港溪:陳氏鰍鮀(珍貴稀有)
      • 曾文溪、旗山溪(高屏溪支流):南臺中華爬岩鰍(其他應予保育)
      • 旗山溪:中間鰍鮀(其他應予保育)

五、價值與應用

  • 以固定樣站三年期制度化監測,持續累積可比較之長期時序資料。
  • 輸入 GBIF/TaiBIF 之開放資料,強化生物多樣性資訊透明。
  • 可支援趨勢研判、保育分區調整與水利工程生態友善化決策。

 圖1 中央管河川固定樣站調查流程-以南區為例

圖1 中央管河川固定樣站調查流程-以南區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