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之文字說明
手機版選單
search
搜尋
進階搜尋
分享
Facebook
Twitter
line
Email
關於我們
認識水規分署
首長介紹
歷任首長
核心價值
組織沿革
組織架構
大事紀
100年~迄今
90年~99年
56年~89年
業務介紹
技發科
國際合作
教育訓練
淨零碳排
水源科
多元水源開發
強化科技造水
水源聯合運用
河海科
河川治理規劃
海岸防護計畫
河川海岸情勢調查
河川圖籍重製海堤區域檢討
排水科
基礎防護
韌性承洪
科技應用
環境永續
試驗科
水利工程模型試驗
水工模型基礎研究
大地工程調查試驗
認證檢測試實驗室
規劃知識
規劃理念
水源規劃理念
河川規劃理念
海岸規劃理念
區排規劃理念
試驗規劃理念
常用名詞
水源常用名詞
河川常用名詞
海岸常用名詞
區排常用名詞
水工常用名詞
大地常用名詞
規劃程序
水源規劃程序
河川規劃程序
海岸規劃程序
區排規劃程序
大地調查程序
水工試驗程序
規劃工具
水源類
河川類
海岸類
區排類
試驗類
亮點計畫
技術發展類
2025年國際水資源交流計畫
水利人員專業職能訓練計畫
淨零碳排業務推動計畫
伏流水應用擴大調查計畫
水源運用類
國內海水淡化廠計畫推動
天花湖水庫推動
水資源經理計畫檢討
海淡鹵水提濃減量及資源化技術先期試驗及可行性研究
河川海岸類
水文水理
生態NbS
流域調適
海岸防護
區域排水類
第四代淹水潛勢圖
出流管制政策推動
在地滯洪應用研究
環境永續
水利試驗類
蘇澳溪水系分洪道水工模型試驗
濁水溪河口段束水攻砂長期穩定布置水工模型試驗
大台北防洪水工模型試驗成果以實境技術展示
頭社盆地泥炭土層之地球物理探測調查
資訊公開
法規及行政規則
組織條例
個資檔案資訊
採購資訊
內部控制聲明書
補(捐)助公開資訊
性別平等專區
性別意識培力
性騷擾防治
網站連結
廉政資訊
法規輯要
廉政服務
廉政倫理
廉政宣導
廉政相關網站
利益衝突資訊揭露
預算書
決算書
會計報告
國家賠償統計表
年報專區
113年年報
出版品
服務窗口
最新消息
公告
活動
徵才
其他
影音專區
教育訓練
報名區
下載區
檔案服務
檔案簡介
民眾申請服務
檔案法令及相關資源網站連結
常見問答
標竿學習
對外服務
TAF認證試驗室
水利規劃試驗文物館
區域淹水數值模型
檔案服務
聯絡我們
意見信箱
交通位置
生態圖資
中央管流域26條水系生態情報圖資GeoPDF
中央管流域26條水系生態情報圖資GeoPackage(QGIS專案檔)
各分區交流會議及工作坊相關資料
熱門關鍵字
上方連結
網站導覽
回首頁
English
下方連結
政府網站資料開放宣告
隱私權保護政策
安全性政策
聯絡資訊
交通資訊
水利規劃分署
水利規劃分署
:::
上方連結
網站導覽
回首頁
English
rss
facebook
字級
小
中
大
搜尋
search
搜尋
進階搜尋
熱門關鍵字
關於我們
認識水規分署
首長介紹
歷任首長
核心價值
組織沿革
組織架構
大事紀
業務介紹
技發科
水源科
河海科
排水科
試驗科
規劃知識
規劃理念
常用名詞
規劃程序
規劃工具
亮點計畫
技術發展類
水源運用類
河川海岸類
區域排水類
水利試驗類
資訊公開
法規及行政規則
組織條例
個資檔案資訊
採購資訊
內部控制聲明書
補(捐)助公開資訊
性別平等專區
廉政資訊
利益衝突資訊揭露
預算書
決算書
會計報告
國家賠償統計表
年報專區
出版品
服務窗口
最新消息
教育訓練
檔案服務
對外服務
聯絡我們
意見信箱
交通位置
生態圖資
中央管流域26條水系生態情報圖資GeoPDF
中央管流域26條水系生態情報圖資GeoPackage(QGIS專案檔)
各分區交流會議及工作坊相關資料
分享
Facebook
Twitter
line
Email
政策宣導
最新消息
主題業務專區
規劃成果回顧
檔案應用服務
水利規劃試驗所出版品藏書統計
文物數位典藏
教育訓練
影音專區
相關連結
:::
河海科
河川治理規劃
海岸防護計畫
河川海岸情勢調查
河川圖籍重製海堤區域檢討
:::
首頁
業務介紹
河海科
河川治理規劃
河川治理規劃
網頁功能
列印內容
Bopomofo
河川治理規劃2025
河川治理規劃發展階段
一、臺灣省主次要河川治理規劃
民國56年10月成立「河川治理規劃總隊」(水利規劃分署前身)。
首重河川治理規劃,涵蓋束洪、導洪、蓄洪、分洪、避洪等多元面向。
擬訂計畫經審議公告後據以實施,成為「十二、十四項經建」及「六年國建防洪工程」的重要依據。
二、重要河川環境營造計畫
民國93年起推動第一期(93~97年),以「挑戰2008—生態治河、親水建設」政策為指導。
目標:建置河川基本資料、改善環境、維護正常機能、營造自然豐富的水邊環境與親水空間、促進生物多樣性。
第二期(98~103年)延續並配合「2015年經濟發展願景」,推動繁榮、公義、永續的美麗台灣生活環境。
三、基隆河整體治理計畫
基隆河為淡水河重要支流,地形受限、土地高度開發,導致洪患頻仍。
民國89年研提「員山子分洪工程計畫」,但僅能部分減災,無法達到200年洪峰保護水準。
民國90年行政院核定「基隆河整體治理計畫」,91年啟動;詳圖1及照片1、2。
工程措施:防洪、蓄洪、分洪、疏洪、滯洪、支流截流、河道疏浚。
非工程措施:洪災保險、土地使用規劃、洪氾區管制與劃設等。
初期治理完成後,僅能防範10年重現期洪峰,顯示治理需持續強化。
四、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
民國94年比照基隆河模式,提出縣(市)管河川、區域排水及事業海堤的系統治理構想。
民國95~102年間,完成多條河川之治理規劃,包括:得子口溪、南崁溪、苑裡溪、林邊溪、太麻里溪、知本溪、利嘉溪及美崙溪。
目的:解決地層下陷區、低窪區及都市規劃區之淹水問題,保障居住安全與經濟發展。
五、中央管流域整體改善與調適計畫
規劃期程:民國110~115年。
導入氣候變遷風險情境,作為防洪能力壓力測試,釐清高中低風險區位。
採風險管理概念,提出氣候調適作為。
同時兼顧:棲地保育、水岸風貌、水文化、水歷史及自然地景營造。
願景:打造「韌性承洪、水漾環境」。
圖1 民國91年工程設計分洪路線圖
照片1 基隆河員山子分洪施工前照片
照片2 基隆河員山子分洪完工後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