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臺灣河川生態調查始於民國91年,由水利署與水利規劃試驗所(即現今之水利規劃分署)參考日本制度,建立「河川情勢調查作業之技術規範」並啟動卑南溪、花蓮溪及蘭陽溪等三條河川調查。「河川情勢調查作業要點(草案)」,於96至97年完成修訂,確立為我國辦理河川生態與環境現況調查之主要技術依據,並作為第一輪情勢調查作業參考。
第一輪情勢調查作業於103年完成,涵蓋全國共26條河川(含24條中央管河川及2條跨直轄市管河川)。其後,於104年正式公布「河川情勢調查作業要點」,作為推動後續河川生態調查之重要依循。104年起持續推動第二輪河川情勢調查作業,統計兩輪河川情勢調查累積近2萬筆生態調查資料,為我國河川生態調查累積豐富基礎資料。
水利署陳報行政院核定之「中央管流域整體改善與調適計畫(110~115年)」,工作項目包括持續推動生態調查工作,水利署並訂定計畫執行作業要點,律定生態固定樣站調查,每三年辦理一次,並產製生態敏感情報地圖。而為了讓河川生態調查成果,更有利於研判河川生態變化趨勢、分析同一時間點各河川間生態情況、讓生態調查資料可以回饋工程生態檢核應用,由水利規劃分署與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透過行政協助方式,辦理「河川情勢調查及保育措施精進計畫」;經過該所協助完成了「中央管流域整體改善與調適計畫」生態調查操作指引,水利署並於111年6月15日辦理函頒,讓各河川分署及水利規劃分署辦理生態調查時有所依循,而水利規劃分署則依據該指引辦理「生態固定樣站調查」,透過設置250個固定樣站、固定方法及一致的努力量以定期調查方式取得生態資料,了解水域生態變化趨勢及生態重點水域。
計畫目的及預定目標
(一)計畫目的
依據水利署 110年7月16日函頒「經濟部水利署辦理中央管流域
整體改善與調適計畫執行作業要點」,將生態固定樣站調查分為生態調查、生態專案調查兩類,生態固定樣站調查由水利規劃分署每 3 年辦理 一次。本計畫參酌111年6月15日水利署函頒「中央管流域整體改善與調適計畫」生態調查操作指引,據以辦理生態固定樣站調查規劃,主要調查河川水域之魚類、蝦蟹類及水生昆蟲等三大類群物種數量、體長、生活史及繁殖狀態等相關資料為目標,進行北、中、東、南區共250個固定樣站之河川水域生態基礎資料蒐集及現地調查,以掌握水域生物之變化趨勢及生態情報資訊。
(二)預定目標
- 完成北、中、東、南區以各樣站4 季次各4 種調查方法,共250個固定樣站現地水域魚類、蝦蟹類及水生昆蟲等三類群調查工作。
- 完成北、中、東、南區生態調查資料建置、檢核及上傳至水利署「海岸調查資料暨情勢調查資料上傳入口平臺」專案計畫歸檔。
- 完成北、中、東、南區生態調查資料分析評估,據以瞭解河川生物變化趨勢與評估河川環境變動狀況。
計畫方法
生物調查方法依「中央管流域整體改善與調適計畫」生態調查操作指引及參考第1輪調查方法辦理,包含電氣法、蝦籠法、定面積採集法及依棲地特性另進行一種因地制宜法,每水系每站次需完成豐水期、枯水期各2次共4次調查。環境調查進行水質、棲地類型、環境底質、人為干擾(例如:河道整理或疏濬、施工、取水、水庫排砂、汙水排入)及異常情形(例如:乾旱、暴雨)等資料記錄。
調查資料完成後,依格式建置「地區名錄」、「分布紀錄」及「調查活動」等表單,並上傳至「海岸調查資料暨情勢調查資料上傳入口平臺」。生態資料成果分析包含物種組成及數量統計、生物多樣性指數統計、魚類及蝦蟹類分布流路圖、集群分析、指數類型分析、豐枯水期情勢評估比較、綜合分析,並探討與棲地之關聯性,與第1輪資料比較及關注議題或關注物種建議等,另分析入侵水域物種現況,並區分原生入侵與外來種入侵,相關分布圖製成可供GIS使用的向量檔。
計畫範圍
中央管流域生態固定樣站(北中東南區)250固定樣站位置如圖1。

圖1 全臺250生態固定樣站位置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