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於瑠公原先開鑿的引水石硿(腔),則於1753 年由大坪林五庄的居民接手,總長約 100 公尺,於1760 年完工。1772 年由墾首蕭妙興和五庄股東合夥開鑿而成的大坪林圳,源頭即為此引水石硿(腔)。大坪林圳灌溉新店地區農田,使得新店地區的農業全面進入水田耕作的時代,之後併入瑠公農田水利會中。現因河床變遷、都市發展等因素,引水石硿(腔)已不具引水功能,又被開天宮建廟時的基樁貫穿,僅存約 30 公尺,目前由新北市政府列為古蹟。
上圖註:黃色線為大坪林圳路、灰色線為道路(北新路與北宜路)、橘色線為自行車道路線
新店聚落與老街
新店早期居民為凱達格蘭族秀朗社(亦稱挖仔社)人及泰雅族人,以捕魚狩獵維生。直到18 世紀初,漢人移入形成聚落,並以新店溪為灌溉的水源地。今新店碧潭吊橋東岸的新店路,源自清道光年間,早期新店行政中心設立於「新店路」(早期稱新店街),為烏來、木柵、安坑以及景美一帶農作物及日用品的集散地,山區的居民也會透過當時的人力擺渡河運、輕便路及吊橋來到新店採買生活必需品,發展至今已有百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