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道風險|策略與措施
一、水道風險面向改善與調適策略
(一)基本架構
因應氣候變遷挑戰與民眾對於參與公共事務意識提升,水道風險改善與調適策略需跳脫以往線性規劃思維,非以工程手段為唯一處理方式,管理與治理並重,並透過民眾參與等協作式規劃方式進行改善。同時,水道風險之改善與調適策略,亦須考量與土地洪氾風險、藍綠網絡保育及水岸縫合等面向課題之相關性。
結合「磺溪水系風險評估」成果,磺溪流域採風險降低(Risk Abatement)、風險移轉(Risk Transfer)、風險承擔(Risk Retention)及風險迴避(Risk Avoidance)之原則與內容為水道風險面向改善與調適策略基本架構。
(二) 水道風險面向重點改善與調適策略說明
磺溪流域水道風險改善與調適策略如表1所示,說明如下:
表1 水道風險改善與調適策略表
1.水道風險改善策略
(1)賡續辦理必要之治理計畫待建工程
本項策略重點在於尚未依治理計畫施設防洪構造物保護之四十號堤防、堤高不足河段的加高加強工程(如清水堤防、田心堤防、南勢湖二號堤防等),以及治理計畫配合措施中梁底高程不足待改建之四十號橋等。另外,治理計畫中社寮堤防下游延伸工程涉及西勢溪排水排洪順暢、舊河道分洪功能與水環境營造之競合,經透過小平台會議討論後,舊河道建議以供分洪道使用為原則,並配合水環境再造,以兼顧藍綠網絡與水岸縫合。
(2)舊河道作為磺溪分洪水道
社寮堤防下游延伸工程主要係將舊河道入口處依計畫堤頂高封填,惟社寮堤防延長段加高加強涉及西勢溪排水排洪順暢、舊河道分洪功能與水環境營造之競合。第一年度(110年)第1場及第5場小平台會議上,地方民眾與里長均建議與反應社寮堤防延長段不要加高,以免加重西勢溪及清水溪排水排洪之困難。
(3)河道疏濬與適度放寬河幅
磺溪河口段則受出口海域波浪作用影響,易有淤積,應辦理配合河道疏濬,以降低洪水位。另外,經檢視106年治理計畫於斷面02至斷面02-11所劃設河寬約為65公尺,較上游河段計畫河寬75公尺窄縮,建議適度放寬該河段河幅,以降低磺溪計畫洪水位,同時利於左岸支流排水匯入(西勢溪、清水溪排水)。
(4)防洪構造物維護管理
台灣地處地震帶,大小地震頻仍,且因應近年全球暖化,氣候變遷急遽,颱風豪雨等雨量集中且短延時現象明顯及大小地震影響,對於現有水利建造物的安全性影響極大,故有必要針對水利建造物加強定期與不定期檢測維護,加強檢測其結構安全,以利尋求有效檢測、維修與補強方案及後續維護管理。針對重要保全地區高風險河段,適度提高水利建造物檢測頻率,並依據民國106年「磺溪規劃檢討報告」所提危險提段及民國109年「磺溪水系風險評估」所提中、高度破堤危險堤段應視其危險程度改善保護,使殘餘風險降低至中低風險以下,以達溢堤不潰堤之目標。
(5)河道沖淤控制及維持河道通洪空間
磺溪河道仍處於動態調整期,部分河段具沖刷潛勢,易攻擊堤防或護岸基腳,導致防洪設施毀損;部分河段為淤積潛勢,將減少河道通洪斷面,導致溢堤風險增加;河口段則受出口海域波浪作用影響,易有淤積。整體而言,本項策略重點在於河道沖淤控制及維持河道通洪空間,因河幅不大,處理措施包含疏濬、河道整理、調整河道坡度等較為妥適。
(6)落實集水區土砂經營管理
磺溪流域上游屬陽明山國家公園範圍,植生情況良好,但流域內共7處土石潛勢溪流,其中,編號新北DF214、新北DF212及新北DF213等3處屬高危險土石流潛勢溪流,仍需持續辦理森林經營、崩塌地源頭治理、土地利用管理、野溪整治及水土保持工作,以維持森林自然原貌,減少洪水與集水區非正常性的土砂大量下移。
(7)提升支流排水排洪能力、降低磺溪主流外水影響
磺溪支流金山清水溪排水近年完成規劃報告,西勢溪排水則未曾辦理規劃,其中,西勢溪排水出口與磺溪出口段河道正交,不利西勢溪排洪,且兩條排水與磺溪滙流段目前均未設置背水堤或閘門避免磺溪倒灌之風險,應考量支流排水防護能力提升。磺溪治理計畫已預留西勢溪排水出口改道所需範圍(劃入磺溪用地範圍線內),建議應辦理西勢溪治理規劃,評估西勢溪出口改道需求與效益。同時,利用舊河道分洪減緩磺溪下游河口段與西勢溪排水之排洪壓力。
(8)推動金山清水溪排水在地滯洪
新北市政府民國110年4月「新北市管區域排水金山清水溪治理規劃報告」已規劃磺清大橋下游斷面1~4渠段兩岸不進行加高工程,採在地滯洪方式替代,讓洪水漫淹於此渠段兩岸地勢低窪區域之農田。參考另案「磺溪水系逕流分擔評估報告」成果,針對前述未達區域排水保護標準之土地,應給予適當之獎勵或補償,並透過在地滯洪措施,協助金山清水溪排水治理計畫之推動。
2. 水道風險調適策略
(1)納入NbS(Nature-base Solutions)概念,融合自然為本的治水思維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2018年公佈的國際水資源開發報告(WWDR),提出以「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期以NbS結合綠色設施及過往常用的灰色人造設施,提高水資源設施的相關效益,解決水的問題,以及水資源管理思維轉變的必要性。109年「中央管流域整體改善與調適計畫(110~115年)」亦揭示整體改善及調適規劃目標應擺脫以往傳統灰色工程的河川治理思維,並以管理治理並重模式,採NBS概念,以融合自然為本的治水思維。
(2)推動非結構性減災
非結構性減災意指透過法令、政策或各種管理對策來減緩、降低或轉移災害可能造成之衝擊。可應用策略包含防災社區推動與教育宣導、可移動拆卸式擋水設施、預警報系統建立、疏散救災系統建立等。
二、水道風險改善與調適措施
依前述改善與調適策略,磺溪流域水道風險改善與調適措施研擬與磺溪改善與調適措施綜整圖,如表2與圖1~4所示,詳細說明如下:
表2 水道風險改善與調適策略表
1.設置防洪結構物:賡續辦理治理計畫待建工程
磺溪現正辦理四十號橋(淡金公路)下游右岸「社寮堤防改善工程」及左岸四十號堤防下游延伸工程(目前為用地取得階段 ),清水堤防、田心堤防、南勢湖二號堤防加高工程亦正辦理當中,應持續辦理,以加強高風險河段之保護,確保後方聚落與土地之安全。其中,社寮堤防新建工程與四十號堤防下游延伸工程之用地徵收腹地較小(徵收範圍為治理計畫線向後10公尺),故仍採較為傳統之工法施設,但建議工程施作階段應經由平台會議(民眾參與),瞭解當地民眾需求與願景,透過公私協力,以考量現有自然生態系統為出發點,規劃堤防新建工程。另外,治理計畫中社寮堤防下游延伸工程涉及西勢溪排水排洪順暢、舊河道分洪功能與水環境營造之競合,經透過小平台會議討論後,舊河道建議以供分洪道使用為原則,並配合水環境再造,以兼顧藍綠網絡與水岸縫合。
2.舊河道作為磺溪分洪水道
本計畫建議在兼顧西勢溪排洪順暢及不導致舊河道出口之磺港漁港周邊淹水情況下,應保留現況磺溪舊河道做為高重現期距洪峰流量分洪道之功能,以改善滙流口水理,並降低磺溪出口段與西勢溪之排洪壓力。經本計畫水理分析顯示(詳第三章表3-2),利用磺溪舊河道做為磺溪發生高重現期距洪峰流量時之分洪道,可降低出口段洪水位,利於西勢溪排水逕流排出,同時降低磺溪出口段與西勢溪之排洪壓力,舊河道作為磺溪分洪水道涉及措施包含(1)舊河道通洪能力檢討;及(2)溢流堰新建工程。此外,基於舊河道鄰近金山地區周邊觀光資源,改善舊河道水環境空間具有觀光、休憩、親水及保存原有水環境之多功能場域,有機會成為北海岸河海交會的重要水域亮點,亦為當地民眾之期盼,故此措施尚需與水岸縫合面向措施併辦。
圖1 磺溪改善與調適措施綜整圖(1/4)
3.適度放寬河幅
本項措施包含定期辦理河道斷面測量,掌握淤積情況適時辦理河道疏濬維持河道通洪空間,以及磺溪斷面02至斷面03所河寬約為65公尺,較上游河段計畫河寬75公尺有所窄縮,建議辦理措施如下:1.辦理治理規劃檢討與治理計畫修正2.斷面02至斷面02-11河段河道拓寬。
4.防洪構造物維護管理
(1)堤防設施定期與不定期檢測維護
藉由水利建造物定期安全性檢測計畫(現場目視檢查及非破壞性檢測方法)檢測其結構安全,持續定期觀察檢測結構安全,如有衝擊堤防基腳造成破壞之風險時,適時加強保護工程。同時,針對特殊地震或洪水事件,則應該辦理不定期檢查,以求立即維修與補強,針對重要保全地區高風險河段,適度提高水利建造物檢測頻率。
(2)中高破堤風險堤防設施改善
參考109年「磺溪水系風險評估」,最優先與次優先建議處理堤段改善方式,應盡速辦理改善使殘餘風險降低至中低風險以下,以達溢堤不潰堤之目標。
圖2 磺溪改善與調適措施綜整圖(2/4)
5.河道沖淤控制
當降雨量較大時,除流域上游集水區自然產生之地表沖蝕外,多條野溪之岸側邊坡亦有崩塌情形,致土砂進入河道,使得中下游河道與一號、二號攔河堰上游產生淤積,影響排洪,改善措施重點在於河道沖淤控制及維持河道通洪空間,包含疏濬、河道整理、調整河道坡度等。因磺溪河幅不大,若凹岸欲設置丁壩挑流掛淤,應就丁壩長度評估其適用性。另外由成果顯示,河口段淤積對計畫洪水位有明顯影響,應定期辦理河道斷面測量,掌握淤積情況適時辦理河道疏濬維持河道通洪空間。
6.落實集水區土砂經營管理
落實集水區土砂經營管理措施包含崩塌地源頭治理、土地利用管理、野溪整治及加強水土保持工作等,詳圖6。
7.提升支流排水排洪能力、降低磺溪主流外水影響
(1)降低磺溪主流外水影響
降低磺溪主流外水影響措施主要為結合前述舊河道作為磺溪分洪水道,以及適度放寬河幅等措施推動,降低主流洪水位,利於支流排水逕流排入。
(2)提升支流排水排洪能力
西勢溪排水未曾辦理規劃,應辦理西勢溪治理規劃,完成相關整治工程規劃並評估西勢溪出口調整流向需求與可行性。
8.推動金山清水溪排水在地滯洪
本計畫已透過小平台會議,向在地民眾及地主說明在地滯洪政策與在地滯洪補償措施,並討論農地在地滯洪可行性,而由另案「磺溪水系逕流分擔評估報告」之逕流分擔方案規劃成果可知,該區位建議推動之在地滯洪措施內容較為單純,且有相關法規可供依循,建議依「經濟部水利署暨所屬機關辦理在地滯洪獎勵及補償作業要點」研擬「金山清水溪排水推動在地滯洪評估規劃」報告認定在地滯洪區域,作為後續推動之依據,針對前述未達區域排水保護標準之土地,應給予適當之獎勵或補償。後續應配合金山清水溪排水治理計畫持續推動。依據本計畫規劃過程與歷次平台會議所形成共識,金山清水溪排水在地滯洪可做為磺溪流域亮點示範案件(相關推動方式詳見另案逕流分擔評估報告成果)。
圖3 磺溪改善與調適措施綜整圖(3/4)
9.推動逕流分擔
以磺溪主流而言,當社寮堤防與四十號堤防完成後,防洪設施大致完備,未來要再大規模拓寬河道或加高加強相對困難,惟面對氣候變遷極端降雨的威脅,過往僅由水道承納洪水的作法已不切時宜,易未能完全改善淹水問題,在此情形下,應以土地共同承納洪水,分擔風險及增加承洪韌性,方為解決之道。磺溪流域內金山都市計畫區內雖公共設施用地有限,但仍應積極推動逕流分擔,包括學校用地、公園用地及綠地設置滯蓄洪設施,建築物設置雨水貯留設施及道路人行道設置低衝擊開發設施,以有效降低地表逕流,減少水道之排洪負擔。
10.推動非結構性減災
面臨氣候變遷下極端氣候之威脅,僅依賴工程措施不但不足以因應,且勢必降低整體承洪韌性,應推動非結構性減災。
圖4 磺溪改善與調適措施綜整圖(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