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濁水溪爲辮狀河川,下游深槽流路變化大且含砂量高,本署第四河川分署為兼顧防洪安全與環境永續,近年積極導入適合於該河段的「地工砂腸袋」柔性工法,透過就地取材與因地制宜的設計策略,讓河防工程在確保安全的同時,也能兼顧環境永續的目標。「地工砂腸袋」是一種由高強度透水織布製成的柔性結構,透過水力將當地土砂灌注到袋體中形成大型重力式結構;可應用於河岸防護、海岸侵蝕控制、防波堤、消波塊替代方案等水利工程。

在實際應用方面,第四河川分署截至目前已於濁水溪下游下溪墘、九塊厝及下山腳等多處堤段施做砂腸袋護岸約6公里與施作群樁丁壩工約46座。砂腸袋工法在經濟性、功能性及環保與維護上皆具明顯優勢,主要特性與優點可歸納如下:

1. 就地取材、節能減碳:以工址附近河砂為填料,減少運輸距離與施工碳排放;可較傳統工法減少約80%之CO2排放量。

2. 柔性透水結構:可隨地形與流況調整線形,分散衝擊力且不因局部掏刷立即失效(詳圖一)。

3. 促進回淤與養灘:丁壩工導流形成緩流區,配合砂腸袋加速泥砂沉積,恢復灘地寬度(詳圖二至四)。

4. 維護簡便、經濟效益高:相較拋石或混凝土結構,初期成本與維護負擔明顯降低。

            工程採用「護堤先養灘」的施工策略,透過砂腸袋營造緩坡區,減緩水流能量,促使河砂自然堆積,進而形成保護緩衝帶。此舉不僅有效提升堤防抗沖刷能力,也創造灘地生態棲地,兼具防洪、環保與景觀等多重效益。

           綜觀濁水溪下游近年來的實施成果,地工砂腸袋工法非常適用於濁水溪下游砂泥含量高、卵礫石稀少的河段,且在與群樁丁壩工結合運用下,不僅能有效保護高灘地,同時透過丁壩緩流回淤亦使得灘線擴寬、降低退縮風險,這一系列工法的推動展現本署在防洪工程上的創新思維與環境責任。未來將持續透過現地監測與技術優化,深化河川治理的韌性與永續價值,讓節能減碳不僅是一種理念,更是實現安全、永續河防的具體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