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年 9月 18日,本分署於濁水溪出海口辦理「濁水溪出海口束水攻砂計畫執行評估交流工作坊」,活動順利完成。此次活動結合現地踏勘 🥾與方案討論 💬,邀集各界專家學者、民間團體代表與相關單位共同參與,針對濁水溪河口的防洪安全、減淤策略及生態保育議題進行深度交流。
👀 河口現地踏勘成果
活動當天,與會人員實地觀察 113 年凱米颱風與 114 年丹娜絲颱風後的河口地形變化,包含河口潮溝變遷、下海墘堤防防洪林帶營造、以及出海口段固灘及揚塵防治措施等。觀察結果顯示,今(114)年度汛期濁水溪出海口新形成一股往西進入碎波帶的自然潮溝,且該潮溝呈現逐漸取代原本往北通往大城海岸流路之趨勢。此變化對河口治理具正面意義。河口新形成往西之自然潮溝有利引導汛期輸砂往西進入碎波帶範圍內,減少輸砂往北進入大城海岸方向,降低對沿海排水系統之影響。此外,由於汛期輸砂得較順暢排入碎波帶內,故也減少泥沙在河道及河口區域的落淤量,有助維持河道通水斷面,降低上游河段水位上漲風險。
🐦 豐富生態觀察
踏勘過程中,也觀察到高蹺鷸、東方白鸛等渡冬候鳥 🕊在淺水灘地停留,顯示濁水溪口為東亞候鳥遷徙的重要棲地,此外濁水溪口亦是臺灣旱招潮的重要棲地、中華白海豚 🐬南北洄游的重要廊道。提醒束水攻砂方案規劃必須兼顧生態廊道與棲地保全,確保河口環境永續。
🤝 方案討論與多方交流
工作坊中,規劃單位回顧束水攻砂方案之檢討歷程,包含分流深槽浚渫、河中沙洲疏濬、低水護岸保護、導流堤及丁壩導流等措施。與會專家及民間團體代表針對方案設計原則、分期施作策略、河中沙洲疏濬、河口環境擾動及環境監測計畫等議題提出寶貴意見💡。與會共識認為應分階段施作,短期優先推動河中沙洲疏濬、低水護岸保護及丁壩導流等維護河防安全措施,中長期依最新地形與生態、環境監測數據等基礎資料,研議後續河口浚渫及導流工程等推動進度。
🔎 後續規劃
本次工作坊討論成果 📝將作為濁水溪出海口束水攻砂方案滾動檢討的重要依據,並規劃後續工作坊與地方溝通會議,持續蒐集各方意見🗣,確保未來方案兼顧防洪安全與生態保育,邁向濁水溪出海口環境永續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