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濁水溪是台灣最長的河川,孕育出豐饒的溪埔平原,也蘊藏深厚的歷史水文化與人地互動的記憶。為延續地方對水岸整體環境營造的高度共識與過往成果,經濟部水利署第四河川分署自111年起推動「濁水溪流域整體改善調適規劃」,廣納地方意見,凝聚以二水、溪州與竹塘等地為核心的水岸發展願景。地方普遍認同應整合歷史文化、傳統工法、生態景觀、休憩遊憩與在地產業,故為持續推動該區域之水岸縫合整體環境營造工作,期能承襲在地水文化發展脈絡、各種在地特色打造下游平原溪埔段人與水密切連結之共生、共存及共榮的水岸環境,並帶動地方發展。

為深化此一共識並具體落實,於113年啟動「濁水溪下游(二水、溪州及竹塘)水岸縫合整體環境營造規劃」,範圍涵蓋濁水溪北岸自斷面30至105,長度約35.4公里,涵蓋防洪構造物、防汛道路及北岸高灘地等空間資源。

本計畫以「猶原佇˙濁水溪」(iu-guân tī Lô-tsuí-khe)為核心理念(如圖一),強調在原有地景與文化基礎上發展新價值,保留濁水溪原貌,並活化沿線百年舊堤,打造可散步、可說故事、可體驗地方文化的水岸廊道。全線依地理條件與文化特色規劃為三大主題段落:上游區段聚焦水文化再造與傳統節慶;中段設置「說書教室」,傳遞治水古法與在地信仰;下游則結合自然景觀與農業生活,推動環境永續與遊憩體驗。

其中,位於溪州鄉的「水尾百年舊堤活化兼堤頂休憩廊道營造」為113年度優先推動場域(如圖二)。該區長期缺乏連續動線與導覽設計,訪客難以深入體會在地人文與景觀特色。為提升空間品質並回應地方需求(如圖三),本案以西螺大橋為核心節點,串聯南北岸堤頂空間,結合既有的西螺北岸延伸計畫,形塑濁水溪北岸完整的堤防休憩動線。將於堤頂設置步道與解說節點,引導民眾深入探索濁水溪的文化景點,並透過耆老記憶、口述歷史、農村信仰與民俗傳說,規劃水文化「說書教室」環境教育點(如圖四),讓民眾於行走之間感受濁水溪的文化脈動。視野開闊的堤段亦設置觀景平台(如圖五),成為欣賞河川風光與拍照休憩的熱門據點。

未來,第四河川分署將持續以濁水溪下游地區的水文化脈絡為發展根基,推動更多結合地方特色與社區參與的環境營造計畫,攜手地方打造人與水共生、共存、共榮的永續水岸生活場域,讓濁水溪不僅是一條河,更成為連結過去與未來、文化與生活的美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