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109年5月6日院臺經字第1090012044號函核定之「中央管流域整體改善與調適計畫(110~115年)」,辦理26條中央管河川及跨直轄市、縣(市)水系之「流域整體改善與調適規劃」。經濟部水利署(以下簡稱水利署)並於民國112年2月9日經水河字第11216003880號函頒「流域整體改善與調適規劃參考手冊(第一次修正)」與相關資料,以氣候變遷風險情境作為流域防洪能力之壓力測試,釐清風險區位,導入風險管理概念,研提氣候變遷調適作為,同時亦考量棲地環境保育、水岸風貌、水文化水歷史及自然地景營造,以提升水岸環境品質,打造「韌性承洪,水漾環境」為目標願景。
本計畫將透過氣候變遷壓力測試釐清流域高、中、低水道與土地洪氾風險區位,並審視相關既有工程與非工程措施如何持續改善水道防洪設施功能與提升國土承洪調適能力。規劃以流域為整體考量,整合治理方向與管理調適策略,以因應未來環境情勢變化。並跳脫以往以水道治理為主,將打造國土韌性承洪觀念,透過土地利用治理與管理,承襲NbS(Nature-based Solution)理念,將生態系服務功能納入整體考量,營造水、自然與人相互之平衡關係。導入民眾參與,將流域上、中、下游扣合國土與海岸空間規劃,並以跨域合作連結水道治理、海岸管理、逕流分擔出流管制、在地滯洪、結合水文化、建構水岸縫合、國土綠網合作、藍綠帶網絡保育等措施。目標由下而上改善國土與社會面對風險之能力與因應氣候變遷風險之調適作為,並符合社會大眾對水的想像、對水的期望以及與水的關係。
課題與願景
面對課題:本計畫將探討、分析蘭陽溪流域內水系之水道風險、土地洪氾風險、藍綠網絡保育、水岸縫合、水土資源利用及水污染防治等議題,並擬定相關計畫。
我們的願景:「韌性承洪,水漾環境」作為整體框架願景。韌性承洪,是在安全範圍下,提升土地滯洪之調適能力。水漾環境,達到人與河川、與生態友好的結果。
水道風險
水道風險將從河道通洪能力及流域防洪風險層面探討,蘭陽溪流域以外水對河道洪水溢堤與潰堤為主軸之風險影響課題,主要有堤防基礎沖刷、極端水文事件、堤防出水高度不足、河道淤積造成水位抬升等課題,同時列出可能影響河段區域,以利後續課題擬定與周邊土地洪氾、藍綠網絡與水岸縫合搭配與注意環境影響。
土地洪氾風險
蘭陽溪流域近年淹水原因大多數為地勢低窪,暴雨來襲一時 無法宣洩或通水斷面不足為主要原、並檢討蘭陽溪流域淹水潛勢區位範圍內之國土功能分區劃設情形。
藍綠網絡保育
盤點藍綠網絡保育課題,指認河川區域水環境營造如何營造藍 帶,促成藍綠網絡保育。依據「國土綠網計畫」指認蘭陽溪流域之 功能,蘭陽溪全段為關注河川,下游屬關注區域、水鳥多樣性熱區, 中游山區則為動物多樣性熱區。然而目前蘭陽溪水系有河川環境治 理及管理與保育互相衝突之課題。
水岸縫合
水岸縫合涉及河川土地空間管理,蘭陽溪水系的河川區域是宜 蘭縣國土的一部份,蘭陽溪水系河濱公園創造縣民休閒空間,考量 需求及空間利用優先順序,進而增進河溪環境自然演替,改善河川生態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