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一、蜻蜓的生態與保育:上午課程邀請臺灣蜻蜓學會李宜龍秘書長,介紹蜻蜓的生態與保育,臺灣的蜻蜓目昆蟲目前記載有160種,生活在水域環境,是重要的水域環境指標,希望透過演講讓大家能更認識這些居住在水域的美麗生物。

二、應用植生建構近自然河溪治理工程:下午課程邀請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生態工程部經理林笈克老師,分享應用植生建構近自然河溪治理工程,內容分為3部分:工程導入近自然河溪探討、植生綠化及案例說明。

學員回饋:

一、蜻蜓的生態與保育:講師由蜻蜓的外部構造解說,到生態習性,有淺入深的講解了蜻蜓的生態,並以不同工程整治案件分析如何影響蜻蜓的棲地,各種不同種類的蜻蜓所要保留的棲地亦有不同,可能看似簡單的泥灘地亦能作為稀有種類蜻蜓的棲地,故未來管理分署的整治工程中應當了解當地的特殊物種,進而分析關鍵棲地以擬定保育策略。

二、應用植生建構近自然河溪治理工程:講師透過自身經驗的分享,讓人了解到工程與生態共存的可能性,在工程結構穩定的基礎下,以覆土或是填縫等方式,讓植生迅速恢復,以減小工程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在有專業植物生態調查的背景下,透過人為的手段加速自然演替的階級,形成一個有工程保護的自然棲地。

本年度教育訓練課程主題為「宜蘭地區地方營造與守護-工程優化經典案例觀摩」,位於頭城鎮的大溪溪,中上游屬於水質水量保護區,從出海口往上游不到1公里的範圍內,有近百種水生生物,多為生活史橫跨河海間的洄游性物種。然而,自2016年起,有關單位在此設置了七座固床工,水生生物的上溯成為了一場障礙賽,引發在地居民的不滿與相關NGO團體的關注。隨著工程落實生態檢核機制,逐步優化並降低固床工的高度,原先受困於下游的湯鯉、禿頭鯊、海龍及沼蝦等水生動物得以再次重回大溪溪。這不僅顯示出工程對生態的影響,也突顯了生態檢核在工程設計與執行中的重要性。